“拉黑喊话”还应多管齐下治旅游不文明行为

23.11.2020  19:48

  拉黑、喊话,专治旅游不文明。各地景区的不文明旅游现象仍然时有发生,旅游部门出台的管理办法注重于对不文明行为的纠偏,致力于社会良好道德的养成,“黑名单制度”对在乎面子的民众很管用,但实施起来最大的难度在于取证。有景区推出“不文明管控专席”,安装摄像头监控布防,将广播系统非现场劝阻制止和网格员现场处置相结合,此外还运用大数据分析帮助工作人员精准捕捉到有不文明行为“前科”的游客入园信息,对其进行特别提醒。(11月22日《工人日报》) 

  近年来,游客不文明行为频发,为此全国各地有关部门纷纷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出“奇招”“硬招”,专治旅游不文明行为,诸如最常见的是“黑名单制度”。然而面对各种“奇招”“硬招”,可谓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于是各地有关部门“奇招”“硬招”不断升级新版本,“拉黑、喊话”以及推出“不文明管控专席”等等“硬招”专治旅游不文明行为。

  然而,实践证明,“奇招”“硬招”有效也有限。旅游不文明行为仍然时有发生。旅游是一种文化,也是一项休闲活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常态。但一桩桩、一件件游客不文明行为发生后,不仅损害旅游文明环境,而且也亵渎了社会文明形象。

  近年来,一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及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逐渐凸显。诸如在公园内采挖竹笋、野菜、摘花、吸烟,向野生动物扔废物、景区文物刻字、随地吐痰、乱丢垃圾、大声喧哗、破坏环境等不文明行为屡见不鲜,让美丽的景色被涂上不文明的色彩,让社会文明和公德很受伤,一地鸡毛。曾经南京一游客在埃及卢克索神庙浮雕上留下“到此一游”事件在全国引起舆论发酵,引来板砖无数,“丢脸丢到国外”的指责。这些饱受公众诟病的旅游不文明行为,不仅影响到了其他游客的出行体验,也破坏了景区的生态环境。尤其是近年来出境游受到追捧,一些旅游陋习也被带到了国外,损害国人形象,给国家丢脸。

  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五千年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出游不仅显示个人素质,更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如今一些游客只满足自我需要,而忽视了公共需要;只看到了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和公共利益;只顾考虑个人感受,而忽视了公共效应以及对景点和他人最起码的尊重。蓄意践踏文明,损害公共资源。有道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旅游是生活的态度,亦是一种文明符号。不文明行为,不但污染了美丽的景区,也给旅游的欢乐气氛加入了一分不和谐。

  整治旅游不文明行为,既要有奇招,还应“多管齐下”。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是丑陋的现象存在于旅行的过程中,不仅会导致旅游胜地的环境危害,会给其他游客也造成污染视觉、听觉,影响人们的心情。不文明的原因行为,不仅有一个游客的个人因素,还有社会制度、文化、教育、社会风俗等。针对各种不文明的行为,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旅游不文明行为,提高国民素质,维护国家形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方面还应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同时,也要补上“道德教化”这堂课。俗话说,对症下药。只有正确分析游客不文明现象产生的根源,才能找到根治的药方。

  不妨像北京市那样,对旅游不文明行为游客列入旅游黑名单,一律实行零容忍,敢于动真格。对不文明行为游客,不仅大屏幕曝光,3年内限制参观景区,还通过内部信息平台,向旅游行业协会、旅行社、A级景区、星级饭店进行通报。实行“联合惩戒”工作机制,因一次不文明行为,处处受阻,提高其不文明行为的成本,让其不敢乱来。 (莆田文明网 丛莲)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