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听过和没听过的闽西抗日故事

29.08.2015  20:57

   新四军二支队坚持敌后抗战

  □ 陈冬祥

  1938年4月初,由闽西子弟兵组成的新四军二支队,从龙岩东肖龙泉村出发的2000多名抗日将士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皖南歙县的岩寺,与新四军第一支队会合。5月,按照党中央、新四军军部关于深入江南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部署和指示,新四军二支队除四团一营留军部外,其余全部进入茅山,开始建立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

  苏南地区平原辽阔,水网密布,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但是,生活在苏南地区的老百姓日子却异常艰难和贫困,他们时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抢掠和地方刀会、帮会和土匪的滋扰。新四军二支队按照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在陈毅、粟裕等新四军高级将领的领导下,研究制定了建立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四大策略,建立稳固的抗日根据地。

  加强党的领导和建设

  “古田会议”确定了把支部建在连上,实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国共合作抗战,面对日、伪、顽及反动帮会、刀会、土匪四面盘踞,斗争形势异常复杂的形势,新四军二支队一方面加强部队的军事训练,一方面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把原在闽西坚持三年游击战,对党忠诚、意志坚定、对敌斗争经验丰富的老红军、老党员下派到各个连队,充实基层党组织,做到无论是新四军二支队收编的刀会、土匪或是投诚的伪军、保安队,还是在苏南吸收的新兵队伍里,都有党的政治指导员及党的优秀干部,他们在军事训练中率先垂范,在生活上吃苦耐劳,在工作学习中关心、帮助战士,在军事斗争中冲锋在前,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做到了部队一切行动听指挥,使新四军二支队成为铁的新军。

  与人民群众建立血肉联系

  刚进入苏南地区新四军二支队就加强宣传,从支队领导到普通战士都向群众积极宣传共产党、新四军的抗日主张,同时,加强部队的纪律,严格按照“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规定,每到一个村子,当群众在外躲藏、房门紧闭时,战士们一方面寻找老百姓,宣传新四军的纪律,动员他们回家,同时做到不拉夫、不派款、不扰民,不进群众家门,只在村口或老百姓屋檐下或田野中打地铺露宿;走时,将群众的房院打扫干净。当部队无粮食,群众不卖粮时,宁愿挨饿也不动群众一粒粮食,群众卖给粮食,则付钱;群众不肯收钱或怕收钱,战士们就悄悄地把钱放在老百姓家的米缸上或是锅盖上,并留下纸条说明。当看到群众家里水缸无水时,战士们则主动帮助挑水,直到把群众家里的水缸装满才走。新四军二支队与当地群众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他们走到哪里,当地群众就会主动与之接近,并演绎了一个个军爱民、民拥军的感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