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胜法师:学习印光大师的高尚品德
印光大师
修行有八万四千法门,学习高僧大德是重要法门之一。近期我阅读了印光大师的一些资料,深为他的高尚境界和人格魅力所折服。
印光大师是近代著名的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1861—1940),法名圣量,字印光。大师出家,遍参十方丛林,又在普陀山法雨寺闭关阅读大藏经十年。大师一生品行高洁,德才兼备,我从大师的德行风范中受益颇多,在学佛道路上增加了强大助缘。现选择几个侧面点滴与广大佛友共学同修。
一.平实为人
大师平和实在,严于律己、寛以待人。
1938年,江苏无锡市有一家报纸宣称皈依印光大师者有数十万,大师听说此消息后以其夸报而斥责曰:“无锡报道语过虚张,皈依者当云近万,何可云数十万?即真有数十万,亦宜云数万,以免小人疑忌之祸。古人有若无,实若虚之涵养,何可竟忘,而反虚张声势耶?以后切勿如此。”
印光大师对待自己非常严苛,不但严格遵守佛教戒律,即使日常生活中有人供养他珍美的衣食,他总是却而不受,如不得已受之,即转赠别人。如果是普通物品,就交到库房,由大众共享。
一次,有人送给印光大师白木耳等补品,他就送到观宗寺供养谛闲法师。别人问他:“法师你为什么不吃补品呢?”他说:“我的福报甚薄,不堪消受”。又一次,天气严寒,苏州城里有一位钱姓居士,带着工匠到印光大师关房里给装置洋火炉。大师坚决不受,还对居士说:“人生不可享受过分,要是自己无德,空去享用,那便是折福。”但这位居士却十分诚恳,再三请求,必须供养。最后,大师只好说:“要安,就安在外间客厅里吧,让大家一齐暖和。”
印光大师在普陀山时,关纲之居士到山中某寺打佛七,请他早课来开示,关居士在后半夜请轿子去接他,其时大师已走了一半的路,坚决不肯坐轿子。在苏州报国寺时,真达和尚请他到灵岩山去看看,已经准备了轿子,但他坚决不肯坐轿子,从上山到下山,宁愿拿着拐杖一步一步走。
二.勤俭惜福
印光大师一生食求充饥,不求适口;衣求御寒,不求华丽,过着极为简朴的生活。他的小房间里只有一床一桌,连椅子都没有。弘一大师曾经亲近印光大师,并亲眼所见大师种种勤俭惜福之举,并做文字记载云:“大师一生,最喜自作劳动之事。余于民国十三年(1924)曾到普陀山,其时师年64岁,余见师一人独居,事事躬自操作,别无侍者等为之帮助。直至去年,师年80岁,每日仍自己扫地、试几、擦油灯、洗衣服。师既如此习劳,为常人作模范,故见人有懒惰懈怠者,多诫劝之。”
又载:“大师一生,于惜福一事最为注意。衣食住等,皆极简单粗劣,力斥精美。民国13年(1924),余至普陀山,居七日,每日自晨至夕,皆在师房观察,师每日晨食粥一大碗,无菜。食毕,以舌舐碗,复以开水涤荡其余汁,即以之漱口,旋即咽下。至午食时,饭一碗,大众菜一碗,饭菜皆尽。复以舐碗、涤荡、漱口,与晨食无异。”大师对浪费粮食极为严厉,有一鼓浪屿有名的皈依弟子,去看望他,和他一道吃饭,大师见其碗内剩下二粒米饭,就不客气地呵斥道:“你有多大福气,可以这样随便糟蹋饭粒!你得把它吃光。”
1936年,大师赴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时,特地给屈六文居士去信,交代自己生活起居的相关事项。师云:“此次法会是护国消灾,光来时当带来一茶头,凡饮食诸事,归彼料理。早午晚三飡,在房间独食。早粥或馒头或饼,只用一个;午一碗菜,四个馒头;晚一大碗面。光数十年吃饭不剩菜,故只要一碗菜,吃完以馒头将碗之油汁揩净,切不可谓菜吃完为菜少。此外所有络络索索的点心通不用。七圆满亦不吃斋。即会中办斋,光亦不同吃,无精神相陪故。圆满之次日,即回苏,亦不许送,送到门外即止,若又送则成市气,不成护国息灾之章程矣。”
有一次,高鹤年居士陪大师去上海,大师只肯在小庙挂单。高居士为大师介绍了沪上名流荻楚青、程雪楼居士见面。分别时,这些人欲送香仪礼物,大师一一谢绝不受。
三.不慕浮华
印光大师不但生活俭朴,且不慕浮华,不贪名利。正为他写给杨树枝居士的信中所言:“光之为人,不傲不谄,视一切有势力者无势力者,亦无致,······纵能名满天下还能以此了生死否?以故光之名心,淡极淡极。每见求人撰文者,心辄痛息。以故常曰:世界人多么都是好名而恶实,光岂恶名哉,以无实之名,实为大辱,故不愿有此空名也。”
有一次在重印《印光大师文钞》时,有信众打算在首卷附大师照片及小传,大师知道后严令不可,并评曰:“照片皆属求名耻辱之道,为光所痛恨者,祈千万勿效近世浮夸之俗套,大家从实行俭朴,专志修持为事,则大有益矣。民国九年(1920)有数弟子于上海排列《文钞》,即以照片小传请,光谓为此,则并《文钞》亦决不许印,遂止······光纵不能挽回近世虚浮奢糜之恶派,绝不肯随波逐浪,以效彼之所为。”又有弟子为大师写称赞颂词,大师亦训斥曰:“所作之赞,乃以凡滥圣,致汝与光均获大罪,以后万不可稍涉此派。······光一生不肯虚誉人,亦甚恶人之虚誉我。”
1922年,定海县县知事陶在东和会稽道的道尹黄涵之,以大师教化一方,汇师道行,请北京政府的大总统徐世昌,颁给大师“悟彻圆明”匾额方,锣鼓喧天送到法雨寺,香花供养,盛极一时。印光大师淡然置之,犹如根本没有这回事一样。有人叩问赠匾一事,印老板下脸说:“悟尚未能,遑论圆明?瞎造谣言,增我惭愧。”
印光大师当时所交往的人员之中,有许多是当时著名的书法绘画大家,欲送书法画作给大师,大师都婉言谢绝,没有一丝一毫贪爱之心。
1939年末,印光大师八十大寿来临,佛教界及大师皈依弟子等计划为其祝寿。大师听说后,坚决反对。他说:“光老矣,决不愿人多事。有言为光祝寿者,光云我宁受斩头之刑,不愿闻祝寿之名。”
四.谦逊守拙
印光大师非常谦逊,虽然他德被四海、万人景仰,但依然自称“常惭愧僧”,又谓“饭粥僧”,将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很低,不给人以距离感。大师从不好为人师。季国香居士听闻大师的德名,要拜他为师,学习佛法,而大师则诚惶诚恐,历数自己之平庸,将自己贬得很低,又赞叹季居士修持得法,将他人捧得很高,全无通常之好大喜功、好为人师的弊病,而这正是大师所令人称道之处,也是一般人望尘莫及之处。
大师非常务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从不冒充人师。如在给尤弘如居士的信中写道:“光少失问学,老无所知。近三年,每有缪听人言,有所问讯者,然只以已之所知所能者告之。至于佛法之精义、禅定之实证,则非光所知。亦不敢以不知为知,而妄为叙谈也。”又在给高绍麟居士的信中,大师谦称自己是“不慧人”,又言“人微德薄,不敢为师”。师云:“不慧人微德薄,百无一能。寄托普陀,苟延残喘,不敢为人作师。故谢恩光在先亦有此说,皆辞而不受。阁下皈依三宝,随于本地择其品行端方者,拜以为师,则已得为如来弟子矣。”
大师二十一岁出家为僧,以见僧有不如法者,发愿不住持寺庙,不收徒,不化缘,不以人结社会。五十余年,不改初志。
学习了大师的范言范行,使我思考了两个问题,即学什么,怎么学?下面谈谈我的认识和想法,与大家切磋。
一.学什么?大师言论行动的闪光点,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后条件起根本变化,我们不可能原封不动、依葫芦画瓢地仿照。我认为应学习大师传承的精神,即学习大师的为人,学习大师的根本。如学习大师勤劳节俭,不图名利,谦虚谨慎、平等实在、是非分明等等,同时,要探究大师为什么能有如此高的品格,根本点在哪里。我体会信愿行是他的根本点,大师虔诚信仰是前提,是基础;由信仰发出的宏愿,是永不枯竭的动力;由愿而生行动,这行是忠实信仰、实现宏愿的有效途径。这个根本点保证了大师修学成功,圆满人格。我们学习大师,就要以法为师、以戒为师,真心实意学佛,一心一意修行,把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纳入修行的轨道,不虚伪,不含糊,不懈怠,一步一个脚印前行,以完美自己的人格。惟此,才是学了路子。
二.怎么学?如前面讲到的我们不应一招一式地仿照,诸如注水、滌汁、漱口,也不是把代步器打入冷宫,步行办事,更不是学过苦行僧的日子,而是在当今条件下,学习大师安贫乐道,抵制诱惑,潜心修学,圆满人格。这里我认为应把握以下几点:
1.严格自律。大师的高尚品格是外在因素,能否在自己身上起作用,还要与自己在的自觉要求相结合。发自内心,调动自身信愿行的力量成为关键。因此,要严格要求,精学实修,学有成效,修有实果,时刻警醒自己,激励自己,约束自己,随时规斜纠偏。
2.常照镜子。要熟记大师修行的模范言行,以此为镜子,日日照,时时照,照出差距,照出惭愧心,生出忏悔心,管住自己的异思邪念,管住自己的名闻利养,管住自己享乐奢糜的欲望,不使个人欲望失控,珍惜现在,珍惜当下,珍惜创造的一切。
3.借重助缘。自律固然重要,但也有自觉性不够的时候,照镜子能清楚照出正面的问题和不足,但也存在照不到的地方,这就需要把自己置于佛法戒律,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之下,置于僧人、居士、信众监督之下,借助外缘,推动自己在学佛修行中不断取得新进步。
4.带动大家一起学。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众人的力量才是伟大的。弘扬佛门精神是住持的神圣责任。要发挥自身优势,利用一切时机,介绍、宣传高僧大德学佛修行的事迹和高尚品德,以激发居士信众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相通的正能量,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2014年9月于常州大林寺(作者系武进区佛教协会副会长、武进佛学院副院长、大林寺方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