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沃斯,因中国话题更有人气
当地时间1月23日中午,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同美国知名电视主持人查理·罗斯在达沃斯论坛年会上举行的一场对话会,门票瞬间被抢光,成为本届年会所有对话会中最抢手的一场。听众清一色是商界领袖和知名经济学家。
本届达沃斯论坛年会上,只要是有关中国的议题,总能吸引大量听众。21日上午9时,一场主题为“中国前景展望”的分论坛在会议中心拉开序幕。论坛主要围绕“新常态”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展开讨论。在之后几天里,“中国对外投资展望”“中国经济发展评析”等主题讨论轮番上演。此外,本届年会还特意为中国知名企业家马云与任正非安排了“洞察力、新观念”的个人专场。
“新常态”成为讨论关键词
“今年原本不打算来报道达沃斯论坛年会了,但看到论坛的议程安排之后我还是决定来。”波兰《选举日报》财经记者帕特里加·马西耶维茨对本报记者说,她曾多次报道达沃斯论坛年会,感觉过去几届年会没有拿出什么让世界经济复苏的良方,所以对本届年会也不抱太大希望。“看到论坛议程中有很多关于中国的专题讨论之后,我改变了想法。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分量,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世界经济的未来。”她顿了一下,接着说:“在全球经济萎靡不振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迅猛,作为财经记者,我当然不会放过任何有关中国经济的话题。”
有关中国经济的讨论中,“新常态”是个主要关键词。前来参会的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主任李稻葵对本报记者说,“新常态”的内涵一是经济发展从高速转为中高速;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增长转为注重质量、效率和可持续的集约型增长;三是深化改革会不断释放增长红利。这些都意味着中国在经历了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性增长。
马云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现在中国经济应该考虑的不是“增”而是“长”,即成长的问题。这是任何一个大的经济体都会经历的发展阶段,不可能一路高速前进。就和一个人长个子一样,不可能一直长下去。长到一定程度,就开始充实内心,提高自身内涵。中国经济“新常态”,是中国经济提高品质和内涵的过程。西方对于中国经济“新常态”需要适应,但需要一定的时间。
参加了多场与中国相关的分论坛后,瑞士锡克拜油墨有限公司董事会执行联合主席马里斯·阿芒对本报记者说:“我在中国也有很多业务,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前景是我最关注的,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发展。在自己家门口聆听有关中国经济的分析,对中国的发展前景会有更真切的了解。”听完这些专题讨论后,他对中国未来发展信心十足,决定加大对中国的投资力度。
中国科技创新投入越来越大
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玛格丽特·尼尔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同欧洲人相比,美国人对世界经济前景比较乐观,未来经济的主要推动力在于创新。因为一直致力于追求创新,美国经济恢复较快。欧元区经济至今还在泥潭中挣扎,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欧洲很多国家缺乏创新意识,一味迷恋过去的辉煌,裹足不前。
尼尔此次来达沃斯论坛就是要分享创新的重要性。她几年前去过中国,对中国的蓬勃发展印象深刻。“中国政府在科技创新方面投入越来越大,因此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中国经济是可持续的。只有以技术创新为依托的增长才是健康的。”
就在很多人看好中国经济、为中国对全球经济所做贡献点赞的同时,还有一些人在唱衰中国经济,诋毁中国形象。最近有西方媒体称,中国出口高铁到海外加剧了全球经济的通货紧缩。对此论调,马西耶维茨颇为气愤地说:这简直就是无端指责,恶意中伤,中国出口价廉物美的高铁为当地带来多少发展机遇,这些难道他们就视而不见吗?西方媒体需要客观认识中国,理性对待中国。
有与会者认为,虽然最近10年中国一直是达沃斯论坛年会上的热门话题,但在今年分量更重、意义更加深远。达沃斯,因中国话题而更有人气,也更加有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