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上京皇城西山坡佛寺遗址探秘 为重早草原都城遗址

03.07.2014  19:24

佛教在线辽宁讯 2013年辽上京皇城西山坡佛寺遗址考古的发现曾荣获由国家文物局组织全国文物考古专家评定的“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奖,这是内蒙古辽代考古的重大新成果,后又经过了不断的研究与整理,发现和总结出很多有价值的考古内容。记者日前采访了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的王大方处长,请他给我们来讲讲此次考古工作的发现。

据了解,辽上京皇城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东南,兴建于公元918年,是契丹辽王朝营建最早、最为重要的草原都城遗址,也是辽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61年,辽上京皇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一五”期间,辽上京皇城遗址也列入100处全国重点保护的大遗址之中。2012年,辽上京皇城遗址和辽代祖陵遗址共同入选“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为了支持辽上京皇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在国家文物局和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局,以及赤峰市、巴林左旗各级文化、文物部门的共同支持下,从2011年开始,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二队,共同组成辽上京皇城考古工作队,开始对辽上京城遗址进行系统地考古勘测和发掘。2011年发掘了辽上京皇城乾德门遗址。2012年发掘了辽上京皇城西山坡佛寺遗址,均获得重大考古新发现。发掘成果确认了西山坡建筑遗址是佛教寺院的建筑性质,对重新认识辽上京皇城遗址的形制布局将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辽上京皇城遗址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好的古代都城之一。上京城平面略呈“”字形,由皇城(北)和汉城(南)两部分组成。西山坡是辽上京皇城西南的一处自然高地,也是全城的制高点,在此高地上有3组坐西向东的建筑基址,被分别记为1、2、3号建筑基址。

通过对1号建筑基址考古研究,发现它是一座佛教殿宇建筑的遗址。在1号建筑基址地下,出土了大量的泥塑佛教造像和铜钱,还有石像、石经幢残件、铁器、铜镜、木炭等,以及大量砖块和部分瓦当、筒瓦、板瓦、滴水等建筑构件。根据发掘的遗迹形制和遗物可知,这处建筑是一座六角形佛教大殿的建筑基址。它于辽代初期始建,至少进行过两次大规模修筑,直到金代以后才逐渐废弃。

1号建筑基址是一座建在高大台基上,有木构回廊的六角形砖构建筑,方向东偏南17°。基址包括台基和台基上建筑两部分。台基平面呈六角形,由夯土、包砖、砖铺散水、东侧月台和西侧踏道组成。夯土台基西侧直接在基岩面上分层夯筑,东部有夯土基槽。台基边长约20米,对角直径约40米,总高约2米。六壁最外砌单层包边砖,磨砖对缝,抹白灰皮。夯土与包边砖之间,采取夯土层间加砌平铺断砖的做法。东侧台基外侧遗迹残损严重,推测原有包砖的夯土月台,南北两侧设慢道登临。月台夯土下叠压有残损的砖砌涵洞和象眼,应是较早修筑的慢道遗存。

通过对2、3号建筑基址考古研究,发现它们是2座六角形佛塔的基座,分别位于1号佛教大殿的南侧和北侧。塔基现存台基和地宫两部分,但佛塔基址在金代以后破坏严重,仅在地宫填土中发现石雕彩绘舍利棺残块。

2号建筑基址和3号建筑基址地面以上残存六角形包砖夯土台基,中央均被大盗坑破坏。两塔台基一周均无踏道(坡道),不可登临。地宫开凿在基岩中,平面为“”字形,由通道、甬道、宫室三部分组成。两个佛塔基址破坏严重,不仅地宫遗物,而且连修砌地宫的青砖都被盗掘一空。仅在3号建筑基址地宫填土中发现石雕彩绘舍利棺残块等。

本次发掘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辽代都城遗址考古。根据考古发现的遗迹和遗物,可以确认西山坡是一处辽代始建的佛家寺院遗址,位置重要、规模庞大,是当时辽上京皇城标志性的建筑之一。佛寺北组为朝东的长方形院落,四周有院墙,西为三座六角形佛塔建筑基址,塔前有小型建筑基址和广场。三座佛塔采用一大两小、一字排开的布局形式,是目前所知国内唯一的实例。1号建筑基址规模较大,建筑结构特殊,出土大量泥塑佛教造像。其中一些泥塑人像面部刻画写实,栩栩如生,全身彩绘贴金;柱础雕刻莲花纹、龙凤纹等;倒塌建筑构件以砖为主、且数量巨大。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座佛塔的规模和等级。这次发掘成果确认了西山坡建筑遗址是佛教寺院的建筑性质,无疑对重新认识辽上京皇城遗址的形制布局将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本次考古新发现为研究辽代考古、历史、佛教和建筑等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文:丁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