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阵痛与倒逼
作为多年来一直关注泉州民营经济的新闻从业者,笔者也一直关注泉州民企的发展和转型。在当下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面前,泉州部分民企与其他地方一样,遇到一些困难,出现一些情况,需要认真分析,清醒对待。
泉州是我省民营经济的发祥地。改革开放以来,依靠爱拼敢赢的精神与改革所赋予的诸多红利,泉州人创造了数以万计的民营企业,缔造出一个又一个百亿、千亿产值的民营产业集群,泉州也成为驰名中外的品牌之都。在这片创业热土上,先后诞生了享誉海内外的晋江经验、泉州模式等。泉州因此成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
但是,问题也不容回避。历经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当前,随着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演进,规模庞大的“泉州制造”,频频遭遇产能过剩、用工成本高企、销售不畅、融资难、电商冲击等“成长的烦恼”。同其他地方的产业一样,泉州民营制造业,也结结实实地迎来了转型期。
客观地看,泉州的民企,多集中在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型尤为不易。以鞋服业为例,由于行业准入门槛不高,多年来积累了庞大的过剩产能。对于这样的行业,转型,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去产能化”,意味着行业重新洗牌。这,注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无可逃避。其间,也必然会有企业陷入困境。这,也正是经济转型不可避免的“阵痛”。
大浪淘沙勇者胜!这一市场法则看似残酷无情,实则更有情。企业是经济命脉之所在,市场所独有的优胜劣汰机制如不能发挥作用,经济基本面就会如同“一潭死水”,一个产业、一个地区的经济,也就不会有希望和未来。
去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历史性的决策。这一重大决策,确立了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的新地位与新高度。从这个角度看,泉州少数抗风险能力弱的企业陷入困境,并不可怕;相反,市场形成的转型“倒逼”机制,必将为做强做大泉州企业提供改革创新的动力,腾出发展空间,从而加快转型升级,最终浴火重生、脱胎换骨。
事实上,当下泉州企业界,有的企业已脱颖而出率先完成转型升级,有的企业正在积极谋求转型路上的亮剑前行。转型,成为泉州企业发展的主旋律。而在转型期,出现企业兴衰现象是正常的。少数遇到困难的企业理应积极应对,参与转型,绝不能一逃了之。
当然,针对企业困境引发的社会问题,地方政府不可袖手旁观,应及时介入,化解矛盾,减少社会冲击和负面效应。我们看到,相关政府部门正在积极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今年5月,我省30位企业家致信习总书记,以《敢于担当 勇于作为》为题,就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加快企业改革发展提出建言倡议。习总书记给企业家们回信,鼓励企业家要继续发扬“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闯劲,在历史新机遇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敢于担当,勇于作为。总书记的回信可谓意味深长——对于民营企业的发展与转型,党中央在关注,国家在关注!
闽商和闽企,是全国经济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和经济形势下,企业的优胜劣汰,今后是一种常态。广大闽商和闽企应当继续发扬“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闯劲,加快顺应市场法则,正视困难,主动应变,抓住机遇,逆势而上,增强搏击市场的真功夫。惟其如此,才能闯荡出一片新天地,才能汇聚起我省新一轮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面对企业转型的困难,我省各级地方政府正在出手,力求作为;社会舆论应该理解,而不应冷眼旁观、肆意夸大。各界应一同协力,为企业闯关转型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顺着上述逻辑再回过头看,少数泉州企业的困境,是转型期的阵痛,更是完成转型的必经之路。(何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