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时代的启蒙先驱
郎官巷严复故居是福州市一个重要的人文景观。
位于三坊七巷郎官巷的严复故居
从福州市区出发,上南三环,过湾边立交桥,右转即到乌龙江畔一片葱郁遮阴的山村。这里是严复的故乡阳岐村,即今日仓山区盖山镇上岐村、下岐村所在。
村中小溪阳岐浦,原与乌龙江相通。踏上阳岐浦上的宋代古桥——午桥,跫音回响。这是古时来往福州与闽南的驿路要津。
100多年前,少年严复从这里走出故乡,考进福州船政学堂,留学英伦,当差北洋,译介《天演论》《原富》等西学名著,执掌北大……
回首已是百年身。当年,严复掀起的“天演宗风”,在当时的中国,“宛如巨石投入深潭死水”,激荡起思想风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国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似“狮子吼”,唤醒沉睡的国人救亡图存。
天演之风震华夏
如果不是父亲病故,家道中落,严复很可能“学而优则仕”,成为晚清小吏,而不是名满天下的“天演先生”。
1866年8月,身为名医的严复父亲严振先,在救治霍乱病人时受感染,不幸身亡。这一年,严复12岁。
家道陷入困顿,传统致仕之途戛然而止。不得已,当年底,严复投考刚创立的福州船政学堂,因为这里不用交学费,且保障饭食、每月补贴银元四两,毕业后还可安排工作。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次年1月入读船政学堂后学堂,学习驾驶。
1877年,作为中国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的一员,严复赴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学习。1879年夏,严复回国,先在福州船政学堂任教。次年,到天津任北洋水师学堂洋文总教习。此后20年间,严复皆在此任教,并升至学堂总办(相当于校长)。
1894年甲午之战,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昔日同窗好友邓世昌、刘步蟾等和北洋水师学堂学生很多壮烈殉国,严复悲痛欲绝,“尝中夜起而大哭”。
甲午之耻,让“学贯中西、才兼文理”的严复激愤反思。他在天津《直报》上陆续刊发《论世变之亟》等呼喊变革的政论,1897年又和夏曾佑等人创办《国闻报》鼓与呼。同时,他引进、译介西学名著,寻求“治国明民之道”。
这,成就了严复“思想先驱”的地位,也改变了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演变的走向。
严复译介八大西学名著,影响最深远的当属《天演论》。
赫胥黎原著名为《进化论与伦理学》,1893年初版,严复1896年夏即开始翻译。正如鲁迅在《热风》中所说,严复“是一个19世纪末年中国感觉敏锐的人”。
赫胥黎原著全书6个部分,严复只译了第一、二部分,将书名定为《天演论》。他加了许多按语,提出自己的见解。译文近6万字,其中按语就有1.7万字。
赫胥黎原著要旨是:自然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但人类因为有天良,善于感受同情,足可超越竞争。所以,进化论并不适用于人类社会。
然而,严复在按语中说,人跟禽兽最初没有分别,个人组成社会是为了安全利益,进化过程把能够、善于组织社会的群体挑选出来,懂同情的群体,更有机会组织好社会,得以留存,反之则被淘汰。所以,适者生存的法则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为什么首倡“信、达、雅”翻译标准的严复,自己却偏离了这一标准?答案是:他要在列强环伺之中,为中国“自强保种”找到理论和精神指引。正如已故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学者史华兹所说,“寻求富强”是严复思想的旨归。
对此,胡适有精到之论:“《天演论》出版之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到全国,竟做了中学生的读物了。读这书的人……能了解的,只是那‘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公式在国际政治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