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身边的好学校:安溪县第六小学让爱生长

28.08.2014  10:29

  安溪县第六小学前身为凤城镇上山小学,创办于1957年,2009年9月升格为县直小学。学校在“以爱育爱,体验成功,一切为了师生的发展”的办学理念引领下,秉承“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基,为教师持续发展铺路,让每位师生成为最好的自我”的办学宗旨,谨遵“自爱爱人,择善而行”的校训,努力建设以“”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如今的六小,书香弥漫,爱心流淌,个性特色凸显,成为孩子们学习的乐园。

   爱为核心,源于教育信念

  办学之初,县政府、镇、村尽力加大投入支援学校建设,上山村村委会主任李启章和弟弟就带头捐了10万元,并主动出面帮忙联系乡贤,筹集了350余万元,为学校完善内部配套设施。胸怀感恩,社会各界的爱心扶助,让钟晓云有了自己的思考:学校生源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比例高达90%,部分学生的行为习惯不好,且常有字写不好、作业不会做的情况发生,提升教育质量,实现内涵发展是下一步的关键。而具有爱心是做人最基本的要求,培养有爱心的一代新人是教育的终极理想。爱,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础,教育没有爱,就像池塘没有水一样。于是提出“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切实关注外来儿童,办个性凸显的城区小学”的构思,将办学落脚点置于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基,实现学校个性发展之上。围绕这一构思,学校将办学理念细化,开展了“六爱”教育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爱护自己、孝敬父母、关爱他人,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浓厚感情,引领学生把爱转化为具体行动,热爱生活,勤奋学习,热爱劳动,乐于思考,追求“真善美”等积极行为。

   以爱育人,师爱是原点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学生的成长与教师的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言:“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学艺术,都产生在教师对学生的无比热爱的炙热心灵之中。”因而,立校以来,学校始终将“爱生”作为教师发展的核心,推崇以爱育人,强调教师要给予学生尊重与信任,从而帮助他们实现个性发展。

  因着大部分家长忙于生计的父母难以在孩子的教育上花费过多的精力。学校行政会议为这项工作定了调: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不歧视、不排斥,通过家访加强家校联系,了解学生生活、学习情况;通过定期的家长会加强家庭教育观念的宣传。从校长到行政班子成员,以身作则,不断在教师例会等公开场合宣扬、分享“爱生”理念,主动联系县团委、县关工委等单位,开展赠书、微心愿、爱心驿站等活动,尽力为有困难的孩子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困难。

  几年下来,以爱育人的信念已然深入人心。陈培忠老师为了辅导那些因为父母忙在家没人管的孩子,自己付钱买来午餐,陪着孩子一起学习、休息。这个做法一经公开,许多教师都加以学习、借鉴。“在感动孩子的同时,我们也一直被感动着”,傅建林老师如是说。“有时学生一句简单的‘谢谢老师’,都能让我激动半天。”一旁的张猛将老师也深表赞同。师爱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对于学生,六小的教师更多了一份耐心、细心、关心和真心,以爱育爱,让他们在爱心陪伴下快乐成长。

   自爱爱人,个性成长与爱同行

  自爱,即自己爱护自己,既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也要珍惜自己的名誉;爱人,就是爱护别人,是一种大爱、博爱。自爱是爱人的基础,人若不能自爱如何能爱别人,爱其他的事物?立足于朴素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六小将学生的自爱作为其成长的前提与基础,引导学生树立起自尊自信,进而关心、爱护身边的父母、教师、学校,爱家乡、祖国。“尊重个性,做最好的自己”是学校育人目标,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架设平台,以爱心滋润个性成长。

  《凤凰花开》文学社可算得上是学校的一张“名片”。坚持“与书为伴,以文化人,与爱同行”的宗旨,每个班级为一个分社,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业水平把社刊分为低、中、高三本,毕业班每班1本专辑。分层分段的平台搭建,让学生的创作有了输出端,个个争当“凤凰小明星”“凤凰未来星”和“意林小作家”。创立不过两年多的《凤凰花开》文学社成为“意林中国知名中小学文学社联盟”“意林青少年作家培养基地”,刊物使用《意林》杂志刊号予以公开发行。现参加全国、省、市、县各级征文获奖或发表的文章近300篇。钟校长也谈到,伴随读书创作氛围的日益浓厚,学校还同《东南早报》共建了校园小记者站,邀请专业的报刊记者来校开设小记者初级班和高级班,并定期组织学生外出采写。

  学生的多元发展并不限于“”这一单项。为了丰富学生的个性成长空间,学校充分发挥教师所长和办学传统。如有省级对联课题、对联校本教材,开展自写名字联、诵茶诗茶联等活动。“书香校园”是学校长久以来的传统特色项目。综合《论语》《三字经》等经典美文,创编国学养正系列教材,通过课前三分钟诵读、周二读书心得交流、周三集会才艺诵读、读书节汇演等形式,以书香浸润学生心灵。学校“云鹰体艺社”获泉州市百佳社团称号,下辖多个子社团。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篮球、腰鼓、葫芦丝、刺绣等自选项目和相关的技能比赛。

  如今的六小,学生个个争当“文明小使者,运动小健将,学习小主人,环保小卫士,快乐小天使,才艺小明星”——“六小”之星,个性在爱心的陪伴下更加张扬!“真爱无痕,润物无声”,尽情享受快乐成长的同时,孩子们也感受到了来自学校、教师、父母、社会的浓浓爱意,从而更加珍视自己,充满自信地大步向前。潜移默化之中,一颗颗爱的种子已然植入孩子心中。

   爱的感恩,涵养博爱情怀

  “学校并不是非要让每个学生都成就伟大的事业,而是希望每个六小的学子都能感恩博爱,成为学校的‘名片’,用自己的言行展示母校的风采。”钟晓云校长的话一语道出了学校教育的指向。其间,隐隐包含关照细微处,自然引领的“生本”理念。

  学校在阐述“六爱”中的“爱校、爱乡、爱国”之时,并不做高谈宏论,更注重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爱护校园环境,关心故乡人文历史,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像世人展示学校的风貌。德育处主任苏吉池谈到一件事,一位班主任在教室后放塑料桶贴上标签,引导孩子将垃圾归类处理。这个方法在全校推广后学生懂得了要爱护校园环境,随手丢弃垃圾的现象也因此少了许多。

  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省检督导组对这所两千多人的大校干净整洁的校园颇为称许。这得益于学校长期推行无扫把教室--每个学生都自备一块抹布,发现座位及周围脏了擦一擦。以“爱校”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环境,从点滴做起管好周边的卫生。教室里也连扫帚和畚斗都不用备了。

  由“生本”理念出发的爱育,更加注重细处的呵护与体贴。考虑到现行品德学科教材与学生实际生活有一定距离,一套为六小学子量身定做的补充校本教材《成长足迹》应运而生。每本均通过引述一些或以学生自己,或以身边同学为主人公的校园小故事、小新闻,以及一些予人思考的小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明辨事理的同时,学生也通过这些故事素材走近了身边的同学,更加了解母校,建立起学校归属感。

  爱校,进而爱乡、爱国,这是由小爱到大爱的升华。“乐读精思,爱心相伴;真爱无痕,爱在生长。感恩博爱我理想……”校歌的歌词,深刻表达了六小爱心教育从细节入手,着力涵养孩子大爱、博爱情怀的思想,如借校刊《书行》、文学社专栏访谈等宣传乡贤事迹。学生王小芬在习作《给林明理叔叔的一封信》中写道:“在你们浓浓的关爱中,我们就像一束束刚苏醒的花蕾,脸上挂着微笑、自信,对明天充满美好的期盼。我们将在充满爱的世界里努力学习、积极向上,为六小争光,为所有帮助六小的恩人争光。”孩子质朴、纯真的语言令人动容。爱是相互的,建基于感恩、博爱理念之上的品德塑造培养出了一个个重善明理的好孩子,也令长久以来关心、扶助学校发展的人们备感欣慰。

  在六小,爱的文化在积淀,爱的教育在绵延,它宛若一株根繁叶茂的凤凰树,细密围拢的枝干上冒出一朵朵小花,沐浴着温暖清新的阳光雨露,绽放出绚丽多姿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