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方通报5起电话诈骗案 手机号码均来自福州移动

06.08.2014  17:27

  冒充“领导”来电,市民上当受骗,被骗金额巨大,而来电号码却是未实名登记的手机号。最近,福州出现“猜猜我是谁”升级版案例,本报7月28日在A4版对此进行了报道。

  近日,记者从警方了解到,最近发生的5起电话诈骗案,涉案的5个手机号码,均是未实名登记的福州移动号码,其中,鼓楼辖区涉案的3个号码均是新近开通使用的手机号。

  我国自去年9月施行手机号“实名登记制”,明确规定新手机号入网需如实登记用户真实身份信息。为何福州仍会出现未实名登记的手机号码?针对这一情况,记者日前在街头走访时发现,“实名登记制”施行近一年,在部分手机卡销售点,顾客不用身份证,照样能买卡。

  街头走访:

  商家规避实名各有招

  无身份证也能买到卡

  7月29日上午,记者首先来到位于台江区五一路的大利嘉城,这里有大量从事手机及手机卡销售的通讯商店。记者在大利嘉城的一楼和二楼走访了10家通讯店。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虽然手机卡销售要求“实名登记制”,但商家们规避实名各有招。

  一部分商家表示,“实名登记制”已施行,因此销售点登记顾客的身份证信息后,新购的手机号方能激活使用,但这种登记方式并不会使手机号真正“实名”,顾客不用时可直接丢弃。另有部分商家表示,购买手机卡一定要有身份证,但是否是购卡人本人的身份证,他们并不关心。

  在街头走访过程中,记者提出要购买不实名的手机卡时,多数商家都提高了警惕。但有部分商家并不理会“实名登记制”,仍在违规销售手机卡。7月29日上午,在大利嘉城一楼的一家手机卡销售点,记者表示想要为外地朋友购买一张不需要登记身份证信息的移动手机卡。一阵犹豫后,销售员最终同意将一张号码为“1598024***6”的手机卡卖给记者。

  当天,记者拨打移动的客服号码查询,得知新购手机号的入网使用时间正是7月29日。这样的情况,记者在仓山区施埔路和首山路走访的过程中同样遇到,一商家向记者表示,可提供虚假的身份证号购买手机卡,但不影响手机卡的正常使用。

警方通报:

  涉案均系福州移动号码

  用户信息疑遭泄露

  记者日前从警方了解到,最近发生的5起电话诈骗案中的手机号码,均是福州移动号码。其中,在台江一金融单位上班的陈某被骗21万元一案、大学生小刘被“辅导员”骗走4000元一案、市民刘小姐被公司“戴总”诈骗19000元一案(这3例案件本报7月28日曾报道),诈骗分子使用的号码分别是1359905***7、1376383***5、1355915***5。警方公布的另外两起案件中,涉案号码分别是1376381***6、1885071***7。

  据办案民警介绍,诈骗分子在获取涉案的手机号及使用方式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诈骗分子实施诈骗的手机号,均是未如实登记的新购号码。这些号码开通后,成功诈骗一次便停用,调查因此受阻。

  据了解,案件调查过程中,警方发现诈骗分子是利用运营商监管上的不足,和手机“实名登记制”施行过程中各方执行力的差异,成功获取了归属地为福州的号码用于诈骗。由于这些手机号未真正实现“实名登记制”,手机号码实际使用人与登记人信息不符,给警方破案增加了难度。

  近期发生的5起电话诈骗案中,有关受害者的个人信息无一例外地遭到泄露,诈骗分子能准确说出事主的姓氏、职务、社会身份等信息。诈骗分子之所以能够行骗成功,和他们对用户信息的精确掌握不无关系。

市民声音:

  运营商应保护

  手机用户个人信息

  本报7月28日刊登《三通“领导”来电骗走男子21万元》一文后,相关案例引起了市民的关注。一些市民拨打本报新闻热线968800,表达了他们的观点。

  市民刘先生认为,手机号施行“实名登记制”,这一政策应该得到通讯运营商的重视。如果通讯运营商对手机卡销售点不进行有效监管,导致手机卡实名登记徒有其名,就有违“实名登记制”的初衷。

  针对电话诈骗案频出的情况,市民张女士表达了心中的担忧。张女士说,一个手机号附带用户诸多个人信息,手机号施行“实名登记制”后,手机号附带的个人真实信息只增不减。“特别是我们现在为了方便联系,都会加入通讯运营商的一些集团网。如果这些人际关系信息,都能被诈骗分子轻易获取,那真是太可怕了。”张女士认为,通讯运营商应重视保护手机用户的个人信息。

  警方提醒,为防止个人信息泄露,市民在日常生活中,要谨慎使用个人证件,不要随便在网络以及公共场所的电脑上留下个人信息;通讯运营商在登记用户信息的同时,也要保护好用户信息,谨防泄露。

  (福州晚报记者 叶智勤 李锦清 实习生 郑瑞洋 胡树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