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整合资源补乡村教育短板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05.09.2015  13:22

  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的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实施“幸福成长工程”,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幸福快乐地学习、无拘无束地成长。

  2012年,福建省三明市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生“幸福成长工程”。3年后,三明市农村中小学的面貌大变样,学生幸福指数和社会满意度逐年攀升。

  目前,该市12个县(市、区)中,已有8个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其中3个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如何补齐农村教育短板,让广大农村中小学生健康幸福成长?近日,本报记者围绕这一问题采访了三明市教育局局长李建明。

   整合资源力补乡村教育短板

  记者:三明市为何要在全市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生“幸福成长工程”?该工程是否具备实施的条件?

  李建明: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的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实施“幸福成长工程”,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幸福快乐地学习、无拘无束地成长。三明市地处闽北山区,农村学校和农村学生居多。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共有学生24.47万名,其中农村中小学生19.07万名,占77.93%。农村留守儿童3.17万名。

  如何补齐农村教育短板,进一步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让广大农村中小学生健康幸福成长?这需要有一个突破口。三明市在整合各地工作经验特色的基础上,统筹实施农村中小学生“幸福成长工程”,顺应了人民群众共享教育发展成果的意愿,也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趋势。

  记者:“幸福成长工程”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李建明:三明市农村中小学生“幸福成长工程”的工作内容可以概括为“五创建、四提高、三融合”。“五创建”,即创建“三房五室”(洗衣房、洗澡房、开水房和心理健康咨询室、卫生室、活动室、阅览室、亲情室)、创建标准化食堂、创建实践基地、创建校园文化、创建安全环境;“四提高”,即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提高教师师德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三融合”,即校内管理与校外教育相融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融合、学校关爱与社会关怀相融合。

   统筹规划打出管理组合拳

  记者:理念付诸实践需要一个过程,只有真正落实到位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三明市如何确保农村中小学生“幸福成长工程”顺利实施?

  李建明:三明市政府出台《三明市农村中小学生“幸福成长工程”实施方案》,成立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教育、财政、编制和人事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形成政府统筹、有关部门各司其责的工作机制。要求各地保障农村中小学生“幸福成长工程”资金优先安排、优先拨付、优先兑现。

  一是统筹实施各类教育项目。近年来,我们通过实施校安工程、农村初中改造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460多个项目,整合项目资金10多亿元,做到“实施一个项目,改变一所学校面貌”,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二是选准项目重点推进。结合山区实际,全市上下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每年突出一个重点,集小胜为大成,推动“幸福成长工程”实施。例如,2013年,我市重点抓好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三房五室”建设;2014年,重点实施中小学食堂标准化建设工程。三是强化督促检查考评,开展“幸福成长工程”专项督查,推动重点项目按进度完成。我们把“幸福成长工程”列入对县(市、区)教育工作年度考核项目,督促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把“幸福成长工程”纳入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评估验收、教育“两项督导”以及“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内容,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精准发力实现高标准全覆盖

  记者:“幸福成长工程”实施近3年来,取得了哪些效果?学校教育发生了哪些变化?

  李建明: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三房五室”建设任务,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食堂100%达到B级以上标准。全市“周末学生班车”投入运营车辆671辆,实现车辆安装GPS、驾驶员符合资质条件、车辆纳入统一管理的3个100%,保障了学生交通安全。全市农村完小以上小学85.5%接入10M以上带宽,70%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教学点100%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全市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129所,实现乡镇中心校少年宫全覆盖。

  关爱体系更加完善。全市“爱心家长”人数达到9000多人,与留守儿童结对1.28万对。近400所学校设置关工委,参与关工委工作的老同志达1500余人。全市有580多所学校创办“家长学校”“流动家长学校”,定期开展家庭教育公益培训,350多所学校建立家长委员会,畅通了家校沟通渠道。

  实施“幸福成长工程”后,农村中小学校的面貌大变样。学生吃有热饭、洗有热水、睡有热炕,解除了广大家长的后顾之忧。记者 龙超凡 通讯员 张上波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