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山村的蜕变:引进绿色产业 脱掉贫困帽
黄田村地处深山,四周大山环绕。
曾经为福建泉港区最贫穷的黄田村,如今村内80%的村民都住进了新房。
福建新闻网泉州6月25日电 (王榕春)来到黄田村时恰逢雨天,大雾笼罩着整个村子。雨后的黄田村尤为绿,与村中林立的红色小别墅相映成趣。很难想象这里曾是水、电、路、通信均不通的贫困村。
“太差了。”回想27年前的黄田村,年近六旬的村民吴炳辉直言道。
黄田村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最西部,辖区面积10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13380亩,耕地1111亩,下辖11个自然村,总人口550余户2200多人。曾是“有山无石、有树无林、有溪无沙”的偏远贫瘠之地,当地村民“多年不闻窗外事,一生苦耕忘天田”,过着自给却不能自足的生活。
曾在村民中流传的顺口溜“山头光溜溜,河水溪中流,女人走仙游,男人到处溜”说的是早年黄田困苦,女孩子都嫁到邻县仙游,男人无田可种,没有活路,光棍多的景象。
“以前村民要到山外买生活用品都要走十几公里的崎岖山路,靠肩挑背扛的方式将自家农产品带到山外卖,再买一些化肥、生活日用品。”现任黄田村党支部书记陈伟聪说。
没有路就没有活路,就没办法解决脱贫致富问题。自1987年起,黄田村便开始克服重重困难开山劈路。
通往外界地的路通了,加之独特自然资源,黄田村的发展前景被看好。吴辉滨便是被吸引前来投资兴业的企业家之一。
“这里含氧比较高的地方,水质好,自然环境适合我们企业的发展。”2009年,吴辉滨在黄田投建的是养殖基地,主要养殖花鳗、日本甲鱼、黄颡鱼等。
吴辉滨坦言最终决定在此建厂一部分原因在于当地政策的支持。“五年内不收企业租金,还帮忙把路给修了,企业有什么事,一个电话当地的书记就过来帮忙解决问题。”
如今,吴辉滨的养殖基地年产值可达差不多500万到800万左右,纯利润可达200万至300万左右。
企业的引进也让当地村民获利。吴辉滨记得刚来这边考察的时候,“这边20-50岁的人几乎全部都是到外头打工,村子基本属于空壳村。”
随着养殖基地投用,吴辉滨聘用了20余名当地村民在基地工作,58岁的黄田村村民许秀凤是其中一个。
“原本在家种地,没啥收入,现在在这里工作,一个月有2000多块钱的收入。”许秀凤说。
指着养殖场背后的坡地,吴辉滨说,他一共承包了70亩,目前仅开发了40亩,待后期全部开发预计可以提供80至100个工作岗位。
除了吴辉滨的养殖基地,黄田村现在还有年产值500万元左右的矿泉水企业,每年可增加10余万元村财政收入的北山茶厂,前景大的花卉苗圃基地、黑山羊养殖基地等。
陈伟聪告诉记者,花卉苗圃基地对整个村的发展前景比较光明。
以往为改变村里有树无林的情况,村里支持速生林经济林的发展,80%的山头种上了速生林。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发现,速生林对水源、土壤破坏比较严重,开始对速生林进行改造,发展花卉苗圃基地,种植樱花、桂花、紫薇等比较珍贵、经济价值高的植物。
“花卉苗圃需要更多的工人,花园的活也不重,村里身体比较好的老人都可以去做。”陈伟聪说,目前,现在村里提供的岗位基本上能满足村中剩余劳动力的需求,“等未来发展好了,还可反吸外出打工的人员回村工作。”
“黄田村始终坚持生态立村、绿色发展。”陈伟聪说,虽然要致富,但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通过引进绿色无污染的产业,带动发展,目前,黄田村也脱掉了贫困帽,村民人均纯收入由27年前的120元已跃升至1.1万元,村集体也由原来得“空壳村”实现年均收入49.2万元,黄田村也由重点帮扶村变成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黄田村是福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绿色崛起之路还在继续。陈伟聪说,下一步黄田村的目标是发展农村生态旅游产业,目前企业的投资意向已经大体确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