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稳增长年中蓄力释放 促两万亿PPP投资项目落实

09.07.2015  11:53
◎每经记者 胡健

  今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从中央到地方,稳增长、调结构政策不断出台,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提供了强有力支撑。比如,盘活存量财政资金、积极推广PPP模式、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等。

  中央的稳增长组合拳威力能否充分释放,说到底还是要看各地各部门能否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将政策用好、用实、用活。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逻辑下开辟一条调结构和稳增长的良性循环道路,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夯实根基。

  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未见明显减轻,稳增长接力棒已传至财政领域。

  昨日(7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强调部署整改审计问题,把宝贵的公共资金用到促发展惠民生上,并提出将239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存量资金调整用于在建重大项目。

  暖流资产权益投资部鲁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下半年货币宽松仍将是主基调,但是考虑到人民币加入SDR(特别提款权)和美联储加息等潜在因素,货币宽松幅度大概率不及上半年。宽财政将接棒宽货币成为下半年稳增长的主动力。

  尽管地方财政收入增幅降低,但各地也在采取办法将火力集中至稳增长领域。财税专家李文海表示,从增量财政收入看,拓展空间已经不大,结构性减税本身就是支持经济举措,目前重大项目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对存量资金的盘活,另一个关键点是要使超万亿元的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项目逐渐落地。

  密集发布稳增长措施

  近日,财政部网站挂出多条消息,这都与稳增长关系密切。比如,7月7日发布的《关于做好2015年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到,做好2015年农田水利建设工作是贯彻落实中央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

  华夏新供给经济研究院院长贾康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稳增长需要增加“聪明”投资,在补短板优化结构,增加发展后劲的同时,把一部分所谓“过剩产能”转为支持“有效投资”的“有效产能”。

  在国务院的强力推动下,各地开始为稳增长开拓财源,首先便是盘活存量资金,财政部网站昨日还将湖北武汉市的做法挂在首页。该市进一步强化结转结余资金清理,对一般公共预算结转结余资金,结转两年以上的全部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对按规定应当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政府性基金预算结转结余资金,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统筹安排,用于轨道交通建设、支持蔬菜设施和教育事业发展等重点项目支出。

  审计署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底,抽查的22个中央部门有存量资金1495.08亿元,18个省级财政有存量资金1.19万亿元。

  李文海表示,一方面一些领域和地区的财政存量资金较多,另一方面民生等重点领域投入不足,这反映财政支出结构不尽合理,资金统筹力度不够。

  地方稳增长举措还不止于此,云南省财政厅本月初向各级财政部门下发了稳增长“十五条”具体措施的通知。其中,特别提到积极筹措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资本金),全力拉动基础设施投资,促进经济平稳增长。

  政策上为PPP铺路

  财政政策将托底稳增长也得到了明确信号确认。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近日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下半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我们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适当扩大财政赤字。

  由于目前地方债问题仍然在施压财政资金流动性,PPP这种撬动社会资本的投资方式开始不断升温。粗略估算,目前各地推出的PPP项目约2万亿元,但绝大多数仍停留在纸面上。

  财政部副部长史耀斌表示,从国际经验看,一般PPP项目从开始立项到准备,需要6个月或者一年时间。如果没有进行前期论证、准备,仓促上马,可能使政府公共服务效果不佳,也会影响社会资本效益。“PPP项目本身需要可行性研究以及前期充分的论证准备,社会资本也要对项目充分了解,测算合作能获得多少权益。”史耀斌说,项目如何实施和运营,只有充分评估后,社会资本才会真正下定决心和政府合作,这需要一定时间。

  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也在从制度建设层面为即将到来的PPP大潮铺路。上月底,财政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示范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严禁通过保底承诺、回购安排、明股实债等方式进行变相融资,将项目包装成PPP项目。

  7月7日,发改委也发布关于切实做好《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要求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高度重视《办法》实施工作,切实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通过特许经营拓宽投资渠道,吸引更多社会和民间投资参与重点建设,发挥投资关键作用,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提供重要支撑。

  其实,地方也在行动,以云南为例,云南省财政厅将首期筹措资金6.3亿元,运用PPP模式支持交通、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养老、民营医院和民办教育等公益性项目建设,并开展PPP基金扶持项目审查,集中推出一批项目。

  鲁强还建议,地方政府融资渠道可进一步放松,支持地方债发行;对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进行营改增等。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