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财政“余粮”近2.7万亿 年底突击花钱仍上演

12.12.2014  14:29

  时值年终岁末,全国公共财政账目上仍有大笔资金待支,引发了社会关于政府部门“年底突击花钱”的忧虑和质疑。财政部昨日发布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 月,全国各级财政支出12.6万亿元,这距离完成全年预算还差17.5%的进度。如果按照年初通过的15.3万亿元支出预算测算,今年最后一个月还需花掉 2.7万亿元左右。业内认为,多年来年底突击花钱频频上演,不利于资金监管,同时容易滋生腐败,反映了目前我国预算体制仍待完善,虽然我国经济进入新常 态,但持续的高支出为财政发展埋下隐患,应该引起重视。

   农林、教育支出放缓

  数据显示,前11个月的全国财政支出中,中央财政支出增长7.4%,完成预算的84.7%;地方财政支出增长10.6%,完成预算的82.5%。

  财政支出项目中,民生仍然是“大头”,农林水、教育、住房保障、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这些领域支出增长相对缓慢,科学技术支出更是出现了下降,同 比下降1.7%。其中教育支出18462亿元,同比增长7.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4047亿元,同比增长11.8%;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 8270亿元,同比增长9.8%;住房保障支出4194亿元,同比增长15.2%。总体来看,社会保障和就业、粮油物资储备、资源勘探信息支出都保持较快 增长。

  北京大学财经法研究中心主任刘剑文认为,年末突击花钱虽然不违法,但是很容易滋生腐败,应加强监管,同时增加全年预算平衡。

  专家认为,突击花钱往往造成集中开会、密集批复项目的现象屡禁不止,使财政资金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也容易导致产能过剩、资金浪费的问题,应该引起政府重视。

   预算执行基本法存弊端

  每到年底,财政就有大量资金“随时待命”。据统计,2009-2013年,当年前10个月全国财政支出完成预算比例分别为65.44%、72.15%、77.39%、74.61%、73.81%。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系副主任张文春指出,突击花钱反映了我国目前预算体制的一些弊端,特别是预算执行的基数法,根据当年经费花费来划拨明年经费,还是一种比较粗犷的计算方式,不能很好地体现出单位的财政具体需求,也为突击花钱埋下了伏笔。

  中投顾问宏观经济研究员白朋鸣称,除了预算不合理外,一些地方的预算部门没有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编制预算,往往虚抬预算;政府支出需要进行层层审批,影响了财政支出进程。此外,政府获得财政资金的时间较晚,也是造成突击花钱的重要原因。

  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每年年终时相关部门开始编制明年的财政预算,此后把预算形成草案,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再形成提案,报人大批准,最后成为法案,政府再按照法案来实施。每年人大审议通过后可能已经到了3月,已对财政支出造成了不小影响。

  在白朋鸣看来,防止财政突击花钱,首先要完善预算制度,建立地方信息公开制度,加强对预算的监管,以财政支出的结果作为安排政府财政支出预算的 主要参考依据。同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在政府财政支出上,监督“软化”和问责“缺位”现象较为突出,若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将有效避免政府部门乱花、急花 问题。

   财政入不敷出风险加剧

  7.6万亿元、8.9万亿元、10.1万亿元、12.5万亿元、13.9万亿元……2009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与财政收入的提高,我国财政 支出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势头,而且近年来财政支出一直超过收入。最新数据显示,1-11月累计全国财政支出增长10.1%,明显超过收入9.1%的增速。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认为,过去20多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财政收入也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但财政支出增长也一直处于高速 增长状态。随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高财政增长不可持续,如果继续保持高支出,财政将入不敷出,财政赤字会不断增大,甚至可能重蹈欧债危机的覆辙。目前财政 增速已经回落,政府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财政支出增长,这样才能长久发展下去。

  张文春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从高速转向中低速的新常态,财政收入也势必回落。我国财政支出也应该适应新常态进行调整,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 要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未来应该减少财政中对于生产型领域的支出,同时积极压减行政支出,主要保障社保、教育、医疗等民生支出,使财政支出增速回归到一个 合理的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