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雨突袭莆田 “水浸街”现象缘何不断出现?

04.06.2014  13:40

  今年端午节,一场豪雨,让莆田城区低洼地成了“泽国”。城市内涝再次成为市民关注的话题。莆田依靠什么排涝?排涝路径如何分布?为何一边在整治一边出现“水浸街”现象?昨日,记者对此进行探究。

  城市内河是排涝的“主动脉

  “人们通常认为,城市排涝依靠雨水收集管,其实雨水收集管只是排涝的‘毛细血管’,城市内河才是排涝的‘主动脉’。”市住建局城建科科长林天明说,莆田中心城区位于南北洋冲积平原的北洋平原上,西北高、东南低,水系发达,河网密布。水要排出,就要依托城市内河,尤其是北洋河系。然而,近几年,河道淤积严重,也存在被侵占的现象,阻碍了排涝。

  目前,城区排涝体系采取雨污分流制。据初步统计,中心城区的排水管涵总长度约300多公里。平时大雨过后,即使是台风带来的强降雨,除了个别处在交叉口或局部路面沉降的地方以及因历史原因形成的内涝点外,一般情况下,雨停1~3小时,城市道路上的积水基本能够排干。但是,旧城区由于排水设施比较薄弱,标准低,管径小,加上既有的排水设施老旧,多年来未进行过系统的疏浚,因此中心城区5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仍存在内涝或积水点地段。

  多种原因造成城区内涝严重

  记者了解到,早在去年下半年,市政府已经把排水排涝摆上重要工作议程,并协调水利、住建、环卫、城管等部门对中心城区内涝点进行普查,当时普查出莆田中心城区城市道路积水点25处。目前其中的迎宾大道、荔园路、梅山街等多处积水点改造已完成。此外,我市还对雨水管网系统进行清疏,并对河道进行综合整治。那为何在暴雨突袭中,还是有内涝出现?

  原来,我市城市防洪、排涝体系承受能力不高。目前木兰溪干流、东圳水库泄洪等规划的城市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防山洪标准为20年一遇、内河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城市河网的排涝体系设防远未达到规划标准,且城区周边环山与平原距离近,内河排涝受山洪影响严重,洪涝难分。一旦强降雨超出莆田城市的排洪、排涝体系的承受能力,就会引发城市内涝。与此同时,排洪河道排水也不畅,市区主要排洪河道如下磨溪、北渠等河道淤积、河床偏高,而且违章占用行为严重,排水能力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遇特大暴雨时,河道水位过高,高于城市排涝管道,导致市区地势较低的片区和城市道路不能正常排涝,甚至倒灌。排涝还受明渠覆盖影响。城市快速发展,较多明渠被覆盖,不仅导致明渠接纳自然降水的能力减落,而且还使得渠道本身的过流断面减小,渠内垃圾较难清理,影响城市排涝,流域各片区均出现不同程度内涝,如北河、下戴河、新塘溪凤凰路涵洞等。此外,排水设施未能与城市建设同步升级也是影响排涝的原因。受改造条件和资金投入限制,部分街道、社区排水设施较为陈旧,损坏严重,城市排水体系未能进行常态化疏浚,致使城市道路下的排水管道处于“亚健康”状态,淤积较为厉害,影响了正常排水,如南门片区、龙德井片区、福厦路沿线等。

  编制规划力争从根本上治理

  对此,我市在开展中心城区内涝整治的同时,协调规划、水利等部门将编制城市排水排涝专项规划,编制单位已在招标中,预计年内完成编制。前段时间还向市民征集低洼地容易积水的内涝地,下一步将根据规划和普查征集到的内涝点制定城市排水排涝建设计划,把城区的易涝点列入城市排水治理重点,坚决从根本上治理内涝。

  针对城区主要排洪河道,如下磨溪、北渠、护城河、企溪等排水能力严重不足,水位高涨影响排水管网及时排水,以及九华山、天马山、凤凰山等环城区周围山脉的山洪对城区承受市区排水的管网造成额外影响,在城市排洪中加以统筹考虑,启动建设山洪截洪沟工程、河道清障清淤、蓄洪区及排水泵站等,提高排洪河道的排水能力,力求将洪水及时排入蓄洪区或外江(海),降低河道洪峰水位或减少影响排水时间,保证市区排水管网能够正常排涝。

  我市还将结合道路整治和片区改造,使排水设施同步升级,对道路、绿地(含公园及水面)、广场等可进行系统规划建设,逐步提高地面渗水功能。逐步禁止实施明渠覆盖,增加明渠的自然纳水能力和排涝能力。

  “城市排涝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联动治理,同时排水管网等设施的建设和保护也需要广大市民理解和支持,自觉杜绝随意往雨水收集口和检查井丢弃倾倒尘土垃圾的行为。”林天明说,这样才能有效推进城市排水防涝能力的提升。(湄洲日报 黄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