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代侨领谨记父辈教导 捐资超亿元建设家乡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对于海外侨胞来说,这首歌是他们心灵的最好诠释。虽然侨居国外,但祖国、故乡是他们心中永远的牵挂。
早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1991年,以李文涛、张清泉、王贤宝等先生为代表的仙游第一代侨领共捐款322.8万元人民币、15万美元、67万元港币,兴建仙游医院慈爱门诊大楼、嘉藻病房大楼、仙游中医院综合大楼、中医院病房大楼、仙游妇幼保健站、仙游精神病医院、枫亭镇华侨医院等。
老一辈爱国华侨的故乡情结薪火相传,王贤宝的儿子王伟奇对故乡也情有独钟。王伟奇祖籍福建仙游县龙华镇,1943年出生于印尼泗水市,1961年从泗水名校新华中学毕业后,与父母王贤宝、潘春英及兄弟伟儒、伟强、伟俊一起,先后与台商合资创办10家制鞋企业,产品出口到欧美各国,同时建立了200间鞋类直销连锁店,遍布印尼各地。1984年,他回家乡仙游投资兴办鞋厂。1985年,他同妹夫黄国屏合资创办木贸家具,产品外销到美国。2000年以后,他开始把部分资金投入地产开发。如今他的集团有五大公司:王大企业有限公司、第一兄弟企业有限公司、宏鲺木业有限公司、台湾天誉鞋业有限公司、星牌鞋类直销连锁店。集团公司为1万多人创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从事生产之余,王伟奇也热衷社会事业。1973年参加了教会事奉工作,被选为泗水事奉基督教会兴化堂执事。1984年被选为印尼玛琅道神学院董事会成员至今,任世界华人福服务中心财务顾问。1985年与张清泉合资购置了一所唐楼奉献给旅港仙游同乡人,作为香港仙游同乡会的会所,并被授予永远名誉会长。1989年他被选为兴化堂会执事会主席,与友人创办了多家教会福音机构,如泗水华语基督徒商人团、泗中管弦交响乐团、泗水異象与使命教育基金会等机构,同时在教会扩堂、构堂方面不遗余力,使教会从当时的一个堂会发展到2002年的4个分堂,并推动教会创办基督教国民教育学校,服务印尼华人。
致富不忘家乡。故乡的建设时常让王伟奇牵肠挂肚,于是,他自然而然成了故乡各项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倡导者和参与者。王伟奇谨记父亲的教导:“对他乡,是一种付出;对故乡,是一种回报。”他身体力行自己的 “付出”与“回报”,积极参与了仙豀福利基金会工作。从1980年起,他与同乡张清泉、李文涛等一起,积极推动家乡仙游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动泗水仙谿公会会员捐资办学。聚沙成塔,集腋成裘。30年来,他发动捐资金额累计超过1亿元人民币,在故乡兴建仙游华侨大厦、中心学校18所,遍布仙游各乡镇。而他自己总把家乡的建设当成是自己的分内事,每次回乡探亲,都要做一件善事。多年来,他向父母的出生地仙游龙华镇捐赠达200多万元,为家乡教育发展做出了贡献。
“对祖国、故乡这种血浓于水的情感,是我们这些海外游子永远无法割舍的。”2002年,印尼政治改革,华文解禁,王伟奇极为高兴,他与新华中学校友创办了新中校友基金会,担任副主席,致力于华文教育。他说:“学习汉语,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是我们兴办华文教育的目的。”于是,他率先在泗水市创办了名为崇高基督教国民学校,以印尼语、汉语、英语作为语言媒介进行授课。2004年又创办了新中三语学校。
为了使中华文化这一印尼华人文化的根从“落叶归根”转化为“落地生根”。王伟奇多次率团回乡考察华文教育,与仙游县政府签订华文教师赴印支教工作协议,为印尼华文教育注入新鲜血液,同时促成崇高基督教国民学校与家乡实验小学结为姐妹学校,每年将印尼侨胞孩子送回家乡参加夏令营,促进相互交流,共同提高,让华文教育在泗水市生根开花。身为印尼仙游仙谿总会名誉主席的王伟奇还建言,“如何把华侨第三代、第四代引回来寻根创业就要是靠我们当地创办的华文教育,并通过对外汉语教育,把优秀的师资、老师输送到印尼去,把印尼华文教育建立起来。”
王伟奇也经常对儿辈们说:“父亲时常提起小时候家乡人杀鸡宰鸭招待他们的热情与慷慨,这是他永远也忘不了的情景,无论走多远,我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真诚地希望家乡父老乡亲都能过得好!也希望你们记住,我们的根在福建仙游。”
图为王伟奇发动捐资兴建的县华侨大厦。
今报通讯员
方金腾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