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师宴市场遇冷 个性“颁奖礼”成新潮

21.08.2014  14:49

毕业后,湖南师大附中的学生自办个性“颁奖礼”,为老师颁奖,并朗读了学生写的“颁奖词。 由受访者供图

小欣(化名)今年高考取得不错的成绩,本想邀请班主任老师参加自己的升学庆祝,可等到宴席结束,依然没看到老师的身影,这让她有些失落。“我们只是亲戚朋友间的聚会,加起来一共才4桌,礼金也一概不收。

尊师重道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孩子升学了,不少家长希望设宴感谢老师,不过,记者通过调查走访长沙数家酒店了解到,与往年相比,高考后并没有迎来“升学宴”“谢师宴”高峰期,不少酒店还下调价格、缩小规模来招揽顾客,不过收效甚微;有些酒店干脆取消谢师宴的套餐。“谢师宴”降温的同时,AA制师生聚会、学生为老师办独特“颁奖礼”的“新潮”谢师方式正在升温,为尊师重道的传统增添了新色彩。

谢师宴”暑假降温,价格更接地气

付女士的女儿今年考上了北京大学,欣喜之余她并不打算办谢师酒,“我们也知道现在这个大环境,不想让老师为难。”  

在反“四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背景下,今年7月,教育部发布了《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金等行为的规定》,针对少数教师利用职务之便违规收受礼品礼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等财物的行为设立6条“红线”,严禁参加由学生及家长安排的可能影响考试、考核评价的宴请。长沙市教育局也曾公布了《长沙市中小学教师从业行为“十不准”》,规定教师“不准接受学生家长宴请、收受学生和家长赠送的礼品礼金及有价证券”。长沙市一中副校长张万敏告诉记者,“在每年的毕业志愿指导会上,我们都会提醒家长不要办谢师宴,一来可能导致铺张浪费、互相攀比的不良风气,二来则影响教师形象。

通过走访长沙各大酒店,记者发现“谢师宴”不再是“香饽饽”。在位于长沙芙蓉中路的餐谋天下,记者以咨询“谢师宴”为由了解情况。在工作人员出示的菜单上,并没有专门推出“谢师宴”套餐,推荐的宴席价格从每桌400多元到800多元不等,菜也以口味菜为主。为了吸引顾客,工作人员表示,如果达到一定的宴席数量,还可以再享受一定的折扣。

随后,记者从新长福(新时空店)了解到,推出的“师恩难忘”“学业有成”“金榜题名”等主题宴席价格较去年下调,规模也不如从前,“去年有订二三十桌的,今年多为十桌左右,三四桌的有,甚至一桌也有。”该酒店相关负责人介绍。另外,在中国城戴斯酒店,去年推出的“大展宏图宴”“状元宴”等自助宴会,今年则一概取消。

办不办“谢师宴”存争议

虽然尊师重道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但对于高考后学生家庭该不该宴请老师,存在不同的声音。

今年考取北京邮电大学的陈同学告诉记者,小学时他插班到了班主任李老师的班级,因为性格内向,李老师不仅贴心地给他安排了一位性格外向的同桌,还让他担任了副班长,帮助他获得了个人成长中至关重要的自信。

现在我考上大学了,请李老师吃饭表示感谢不是理所当然吗?”陈同学说,他的父亲也赞成他的想法,纪念他由少年成长为青年,同时让他懂得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

长沙某中学的黄老师说,“谢师宴”并不是单纯的一餐饭,而是蕴含着师生情。“在中国,请吃饭是人们表达情感需求的一种方式。学生惦记着老师,发自内心愿意请‘谢师宴’,我们也挺感动的。

不过,有学生认为如果“谢师宴”常态化,会让他们“鸭梨山大”。“热热闹闹请老师吃饭的一般是高分考生,这样一来容易让考得不太理想的学生心里不平衡。”就读于吉林大学的王同学坦言。还有位刘同学也表示,“升学宴”让她也觉得“挺尴尬”,“第一次在饭桌上见到老师,身边也没别的同学,感觉放不开,很难与老师亲密自然地交流。”  

考取北京科技大学的陈同学认为,不准党员、干部大操大办“谢师宴”的确有防腐之效,但一刀将普通家庭切入禁止范畴则有几分不近人情,“老师与我们没有直接利益关系,来吃饭也是看感情。

聚会游戏颁奖礼,谢师感恩有妙招

谢师宴”遇冷,师生情却温暖如初,学生们纷纷想出新点子回馈恩师。长沙岳麓区一中学某班班长涂同学带领全班自发组织了一场简朴的师生聚会,在好食上餐厅定了一个两桌包厢,同学们凑份子请老师吃了顿便饭。席中同学们还展示了自制幻灯片,与老师共同回忆高中三年时光。

比起同学个人办‘谢师宴’,AA制师生聚会方便又实惠,而且参与同学较多,气氛更热烈。”涂同学说,“与老师聚餐后同学们还能接着搞集体活动,真是一举多得。

湖南师大附中一文科毕业班则通过别出心裁的小游戏为毕业师生聚会添彩。组织者将老师与同学分为不同小组,由老师担任组长,共同参加“画画猜谜”“可乐赛跑”等项目。游戏中同学们为老师画了有趣的画像,还模仿“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为每位老师朗诵个性化的颁奖词,并送上各具特色的小礼物。

除了以聚会形式集中谢师,有心的学生还将感恩融入了日常生活。

考取西安交大的张同学在尼泊尔旅游之际不忘为老师带些茶叶。现已北上求学的王同学加了老师们的微信,笑称与老师是“点赞之交”。东北大雪时,她拍下照片后,还记得通过微信私聊与老师分享奇景。暑假,她还赶往长沙“重温”恩师课堂,“谢师终究在于平时的点点滴滴,细水长流才能永葆师生情。”王同学说。(实习生 刘燕春 记者 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