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突破:外贸企业发力国内市场

22.06.2020  17:32

 

      在国际新冠疫情走势尚不明朗之际,我国稳外贸中的重要一招,就是支持企业出口转内销。这有助于增加出口企业的订单,也符合我国消费升级的趋势。

        面对回暖尚待时日的外需市场,为降低企业生产经营受到的影响,出口转内销,成为不少承压前行的福建外贸企业的现实选择。

        发力技改,迈向高端

        经历了三个月的“订单荒”后,莆田协顺制鞋有限公司接到第一笔内销订单——为国内一家生产功能鞋的企业代工。负责人吴松林说,这笔订单能撑住一条半生产线,召回200多位工人。

        吴松林的日本客户在中国和东南亚有4家代工厂,只剩协顺还没关停。“一旦工厂关掉工人解散,以后再想进入市场就很困难。”他说,现在同样是行业洗牌的时期,能坚持下来都是有实力的。“等国外疫情过去,订单总有回升的时候。现在就是亏本也要保住工厂,熬过这段最难的日子,等到订单回流时,我们就能扩大份额。

        吴松林认为,我国拥有14亿人口规模的大市场,消费需求旺盛、消费升级加快,外贸企业转身搞内销,有充足的市场空间。但内销、外销是两个市场体系,转型需要政府部门和企业自身齐发力。比如,传统外贸订单量是上万双起步,交货期可能长达三个月。而现在,客户可能一周下一次订单,订单量也小,要求的生产速度非常快。完全不同的生产节奏,对意欲转型的外贸企业,是必须攻克的难题之一。

        鞋业“代工大市”莆田市工信局总工程师陈俊杰介绍,当地正在推动龙头企业进行“柔性生产”的技术改造,以优化升级产业链,寻找外贸新优势。

        他进一步分析,改造以后,50双的小订单也可以上线生产,今天下单明天可交货,“小批量、快速转单的新生产方式增强了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

        以莆田双驰实业股份公司首条柔性化生产线为例。消费者在门店现场扫描测脚,数据同步传到车间,20分钟制成一双运动鞋。这样的生产模式,做到了门店无库存,还能打造快速供应链,不仅适应内销市场,也是出口转型的方向。

        利用柔性生产线,双驰出口业务已经承接了部分意大利奢侈品牌订单,实现了向价值链高端的迈进。

        拥抱电商,转战线上

        福建是中国鱼产业的发源地,长期以来外贸占比约为总产量七成。全球疫情暴发后,福建鳗鱼出口量不及往年一半,价格也遭遇“腰斩”。加上国内餐饮市场也因疫情影响,鳗鱼内销也一度近于停滞。

        困境中,鳗鱼行业从业者转战线上寻求突围。

        宁德市金盛水产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永钦介绍,疫情防控形势平稳后,公司便借助天猫旗舰店,在15天内卖出两个月库存。后续再借助淘宝直播爆发力,以热门主播配合商家自播的方式,实现销量倍数级增长。金盛水产曾在一场直播中,卖出近十万份整条装烤鳗。“6·18”启动以来,旗舰店销量持续增长,已超过往年同期5倍以上,三个月以来的销量超过去年总和。

        金盛水产对国内市场的重视由来已久。它是中国首批“三同”企业,即出口和内销产品在同一生产线,按照相同的标准生产,达到相同的质量水平。公司自有品牌“三都港”在国内拥有一定知名度,产品全线入驻各大电商平台。

        据悉,还有一些专注外贸的厂家,在阿里巴巴春雷计划的扶持下,享受从产品到品牌设计的全程赋能加持,尝试通过电商实现从外贸到内销的转型。

        “从后台数据反映来看,鳗鱼品类在天猫平台的总体销量同比已增长454%。”天猫水产海鲜运营专家研瑾分析,其中原因包括购物节强力拉升市场整体消费意愿、鳗鱼品类价格有所下降、疫情加速线上消费习惯等,平台商家的运营创新,也是鳗鱼品类爆发的重要因素。

        省鳗业协会秘书长刘常标介绍,目前,通过各大电商平台赋能,平均每天有50吨鳗鱼从福建销往全国各地。借助外贸转内销,福建鳗鱼产业已度过最艰难时期。

        “对内销市场的开拓,不仅是应对疫情的权宜之计,也会是我们后续持续发力的重点。”陈永钦说。

        打造品牌,深耕市场

        为更好经营国内新兴鳗鱼市场,金盛水产全新打造的品牌“尤小鳗”即将上线。他们想推广的,不仅是自己的产品,还有美食文化,以及便捷、健康的生活方式。

        与专注生产研发的外贸方式不同,打造自己的品牌,是不少外贸企业转战国内市场时的共同选择。

        疫情让聚丰工艺有限公司的外销订单下降了三四成。4月开始,国内市场回温,如今已经恢复到90%以上。聚丰董事长黄连福在2008年开拓国内市场的决定,让公司在如今的外贸寒冬中底气更足、步伐更稳健。

        一开始的进展并不顺利。聚丰出口国外的产品,以装饰品、园艺用品为主,直接把这些东西卖给国内消费者,显然没有市场。黄连福又另外成立了一支独立内销设计团队,专门负责国内产品的研发。如今,打开聚丰开设的网店页面,清新之风扑面而来,主打产品除了家具,花架、杂志架也是实用性、装饰性兼备。

        打好品牌营销牌,也是帮助聚丰在国内市场闯出一片天地的重要助力。“Jufeng”“谷达”两大品牌,在业内颇受认可。“有了品牌,有了自己的设计、版权,才会拥有定价权。”黄连福说,到疫情发生前,聚丰在国内的销售额,依托遍布全国的几百家实体门店和各大电商平台上的网店,已经实现和外销营业额趋于平衡。

        黄连福认为,外贸企业首先要从战略上明确定位出口转内销是一时困难一时转,还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如果企业从战略层面确定未来要立足于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那么就要调整企业的资源配置,研究国内市场需求。

        “任何企业,都必须依靠质量上乘的产品、知名的品牌、良好的口碑和高效的渠道,才能在国内市场长期立足。”黄连福说,这个过程不会短,也不会轻松,但唯有脚踏实地,企业才能获得长远发展。

记者手记>>>  练好内功是关键

        出口转内销,并不是新鲜事物。采访中多家企业负责人谈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就意识到,不能依赖国外市场一条腿走路。这次疫情,显然再次增强了他们的认识。

        然而,这并非一蹴而就。外贸企业面临诸多挑战,有的尝试过,又很快放弃。原因是外贸企业自身存在不了解国内市场需求、产品适销性不强、品牌知名度不高、销售渠道陌生等难题。对企业来说,要适应这些差别,非一日之功。

        记者采访的这几家企业,不能只看到它们通过内销获得了多大的订单,而要看到,在身处困境时,它们能从自身特点出发,找寻破解之道。这些努力,不仅是着眼于解决眼下的难题,更是借机苦练内功,进行多元布局、产业链供应链调整、品牌打造等主动的作为。所以,无论面对的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练好内功都是企业要做好的必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