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谈改革:基层治理最愁“钝刀子割肉”
在简政放权的基础上,赋予基层治理者能办事、办成事的“尚方宝剑”,敢办事、愿办事的激励机制,治理的手段与目标才可匹配,治理的权力与责任才相对称
客家俗语中,有句“钝刀子割唔出血”,意思是用不锋利的刀割肉,费力还不讨好。日前,随“中央媒体赣州行”活动,深入赣南革命老区,在感悟红色文化、感受客家风俗的同时,也体味到基层治理的艰辛与不易。倾听干部们谈治论理的成绩与困惑,颇感目标、手段相匹配的重要。避免“钝刀子割肉”的尴尬,改革磨刀石还须久久砥砺,从而锻造责任、权力之对称。
古城崇义,峰峦叠嶂、林海茫茫,负氧离子含量号称全国之最,在一颗绿色明珠上,如何刻下民生与生态的双赢?民生为念,尤须稳增长、保就业;而环保为先,就不能迷恋来钱快、污染快的矿产开发。兼顾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两目标,生态旅游、绿色扶贫是唯一出路。“上堡梯田”由《舌尖上的中国》走红,展现了乡村旅游的致富经,也启示着治理手段选择的利害攸关。
此行之前,央广曾报道赣南一些县市新生儿落户私设门槛,要求家长必须上环或结扎。对此,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函表示坚决反对。走访中,当地干部也承认,计生工作与行政审批挂钩确属无效的违法行为。但基层的计划生育考核压力大,软性的办法不管用,硬性的办法不让用,“捆绑落户”也挺无奈。可见,手段不及目标,治理往往捉襟见肘,容易滑向违法行政的歪路。
如何走出手段、目标错位的治理困局?正如一位基层主官的感叹,“婆婆”多了,“媳妇”少了,伺候起来不容易!这里的“婆婆”说的是施政的目标,“媳妇”则寓意治理的手段。那么,解决之道,一在减去讨人嫌的“婆婆”,二在增加更贤惠的“媳妇”。
先说“婆婆”。中央巡视组点名批评江西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历时四载、耗资数百亿元,就是典型的拍脑袋工程。在森林覆盖率高达76.4%的赣州,我们看到青山之间绿树掩映的道路两侧,生生被重复植上了一排小树。不顾现实情况照搬所谓的西北经验,于绿化无益,于干部添堵,这笔开销、这份精力,若用来改善民生、振兴实业,岂不妙哉?
再论“媳妇”。当地“水上漂”困难群众的安居工程,有政府补贴、有贷款资助,但是幸福上楼的人们又遇到“入园贵”的难题。采访中,有老人反映民办幼儿园每个学期收费1800元,对年人均收入不过5000多元的农民,负担不小。而对非义务教育,政府部门并没有调控权,公立园的兴建也得有个过程,无法给补贴,不能限价格,治理手段的匮乏又显露无遗。
经济学上著名的“丁伯根法则”告诉我们,政策手段的个数不应该少于政策目标的个数。减“婆婆”,要坚决砍掉没必要的目标,坚决杜绝拍脑袋的决策,不把官僚主义的长官意志强加给基层,避免“一大四小”之类的荒诞剧,让基层治理者空出手来忙好民生与发展的正经事。增“媳妇”,是在简政放权的基础上,赋予基层治理者能办事、办成事的“尚方宝剑”,敢办事、愿办事的激励机制。唯此,治理的手段与目标才可匹配,治理的权力与责任才相对称。
“苏区干部好作风”,行走在赣南乡村,常见县乡干部进村入户的身影,躬身解决一些久拖不决、推诿扯皮的群众忧难。而换个角度思之,若有日常治理的顺畅运转,当会免去不少事后的处置,增厚更多民生的福祉。为政当为长久计,作风改到深处是改革,有体制机制的革故鼎新,有治理体系的日臻成熟,基层工作定如肇始宋代的排水系统“福寿沟”,无畏水患,润泽后世千百年。(周人杰)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