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结构“加减法” 福建可这样做

08.03.2016  09:06

  “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已上升到50.5%,首次占据半壁江山,而我省存在’二产轻、三产慢’的局面,亟需改观。

  “调整产业结构,要更注重加减乘除并举,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以新动能带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

  在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中,福建省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聚焦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提质增效,踊跃建言。代表委员们认为,只有做好结构调整的加减法,才能实现福建“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速度”。

  加法怎么加

  壮大做强主导产业,就是做加法。

  去年,我省电子、机械、石化三大主导产业增加值达10.2%,“十二五”期间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从1个增加到9个。坚持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壮大主导产业,已成为福建优化产业结构的主攻方向之一。

  全国人大代表、福州市市长杨益民介绍,以创下福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单体投资最大纪录的京东方面板为代表,福州正大力推动主导产业高端化集聚化发展,这是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代表委员们建议,“十三五”时期,要加快提升三大主导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层次,着重培育若干超万亿元产业,提升发展后劲,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传统产业如何调整结构、破茧成蝶?向技改、机器换工、智能制造等要效益,做好制造业升级、提质增效加法。

  去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加快发展智能制造9条措施,实施省级智能制造重点项目200个,并设立首期80亿元企业技改基金,推进500项省级重点技改项目,助力产业迈向中高端,以新动能带动改造提升传统动能。

  《福建省实施〈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出台后,泉州等制造业大市纷纷跟进,努力打造中国制造地方样板。全国人大代表、泉州市委书记郑新聪表示,泉州正加快推动占存量70%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逐步把制造业调整为传统产业、石油化工、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各占1/3的格局,这将成为未来泉州结构升级突破的标志。

  大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做内涵式加法。

  “福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远落后于广东、江苏等发达省份,需奋起直追。”全国人大代表、三祥新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夏鹏建议,要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着力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生物和新医药产业、海洋高新产业,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

  代表委员们呼吁,要结合福建省情,重点加快培育物流、金融和旅游三大重点服务产业。

  全国政协委员陈修茂介绍,多年来,厦门是我省唯一服务业比重超过一半的设区市,这与厦门大力发展旅游业分不开。“我省旅游业比较分散,建议以‘清新福建’为主题,支持发展以厦门、大武夷等为中心的旅游圈,策划推介精品线路,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实现到2020年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8%的目标。

  减法怎么减

  做好传统产业的去产能减法,加快国际产能合作是有效途径。

  全国政协委员骆沙鸣关注到,泉州企业峰亿公司把生产基地设在柬埔寨,生产设备、面料及各种辅料从泉州出口到柬埔寨,享受出口退税,当地生产又可享受投资优惠、出口欧盟零关税等。而留在泉州的部分则转型生产高档配套产品,总部、研发、营销都留在国内,企业取得良好效益。他建议,要加大支持合适产能“走出去”,支持传统企业到“海丝”沿线国家发展,推动过剩产能、低附加值的加工生产环节转移出去,同时确保总部、税收留在本地。

  可喜的是,目前福建省有365家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涉及钢铁、水泥、建材、陶瓷、玻璃等传统行业,富余产能转移成效显现。

  “传统产业化解产能过剩,还要坚持市场导向,采取兼并重组、债务重组或破产清算等措施,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全国政协委员郝国强建议。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石,要向单位产出要效益。

  全国政协委员赖钟雄建议,农业结构调整上,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用工业化思维,加快发展绿色农业、循环农业和品牌农业,提升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水平,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项目和农业物联网,提高单位面积产出和效益。

  从长远看,资源约束加强、要素成本上升是不可逆的。代表委员们认为,当劳动力、土地、融资、环境等红利和优势不再,经济发展的传统动力减弱时,以创新为驱动引领,是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最大动力来源。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互联网+’、工业4.0等新的技术革命不期而遇,我们要把握机会,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技术、管理、营销、研发等各方面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要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改革的办法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两会期间,我省代表委员们积极呼吁、建言献计。(记者 严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