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思政课教学能手陈韵的另类思政课
思政课在大学校园遇冷,是不少高校普遍面临的难题。不仅学生觉得乏味、枯燥,就连从教老师都感到尴尬。
但是,福建中医药大学32岁的青年教师陈韵的思政课就有些另类——上课不用点名、不用抽查,多数学生能自觉做到在课堂上不玩手机、不看其他书籍。
2012年就在全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夺得思政课学科一等奖的陈韵,近日,被教育部评为“2014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我省仅她一人获此殊荣。
大学为什么需要思政课
“在我看来,人文精神是大学教育的核心,是大学的灵魂所在。在人文精神日趋式微的今天,思政课的存在至关重要。如果一个学校只注重知识培养、技能训练,却忽视人文关怀,那必将走向危险的境地。”陈韵认为,“举个例子,医学生如果没有人文情怀,那多可怕?”在她看来,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根本途径。
目前,陈韵负责的《中国现代史纲要》一课,由于囊括的内容多、课时短,被称为“最难教”的思政课之一。“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构筑公民对于国家和民族认同的任务。与其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历史课,倒不如说它是一种公民理念的教育课。”陈韵认为,这门课实际所起到的功能在于,唤起年轻人对中国的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进而了解基本的历史线索,增强对国家与民族的认同感,最终锻造出一个合格的中国公民。
“学生年龄在18-22岁之间,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趋于定型的关键时期。”陈韵说,高校思政工作的核心,是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其人格健全发展。
“老师,如果我在中学时就遇到你,就不会那么讨厌思政课。”一个学生表示,因为陈韵老师的课,从此改变了对思政课的印象,“既掌握了历史知识,又学会了做人的道理”。
怎样才能上好思政课
实际上,不少高校的思政课,单向性地讲授知识点,不免让学生觉得课程魅力不足。在陈韵看来,《中国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带有理论课的色彩,照本宣科太古板,学生自然没兴趣,“所以应当放下身段,去了解学生现在喜欢什么、流行什么,以及学生需要什么”。
“如今的大学生都是90后、95后,给他们上思政课,可以说既难上又好上。难上,是因为他们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好上,是他们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更看重教师的人格魅力,有时更便于沟通和引导。”陈韵说。
为了让学生更全面而深刻的理解近代史,陈韵分政治、经济、文化与军事四个方面进行授课。有次,在讲述军事方面的内容时,她唱起了毛泽东著名的诗词“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歌声嘹亮有力,仿佛一下子将大家带到了当年的情景之中。刹那时,课堂上掌声雷动。
除了别出心裁的教学形式,陈韵还注重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通常,我上一节40分钟的课,需要花5天时间备课与制作课件,为的就是尽量展示一些学生们平时看不到的图片与历史材料,丰富他们的视野。”
在陈韵看来,自己的思政课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其实就是一种激情”,要把自己对历史的热爱和想要传达的思想带到课堂上。
陈韵坦言,老师的态度与激情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在中央民族大学求学期间,一位叫王钟翰的老教授,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我的人生选择。”陈韵回忆,当时教授已近90岁,仍坚持站着讲课,一讲就是2个小时,老先生认为这是对人的尊重。下课后,同学询问很简单的问题,老先生也没有丝毫的不耐烦。这样的言传身教,让陈韵萌生了发自内心的钦佩之情,并将其作为自己一生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