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诺贝尔化学奖:绕过“束缚” 开启纳米微时代

09.10.2014  12:36

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消息,诺贝尔化学奖于当地时间8日揭晓,获奖者为埃里克·贝齐格、威廉·莫纳和斯特凡·黑尔,他们的获奖理由是在超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

中新网10月9日电 综合消息,瑞典皇家科学院8日宣布,将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埃里克·贝齐格、威廉·莫纳和德国科学家斯特凡·黑尔,以表彰他们为发展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所作的贡献。

据报道,显微镜技术早于数百年前已逐步成形,分辨率亦随技术进步不断提升,但受制于光线波长限制,0.2微米成为显微镜难以突破的瓶颈。德国物理学家阿贝在1873年提出“绕射极限”概念,称0.2微米是传统光学显微技术解像度的物理极限。很多人就这样接受现实,但亦有小部分科学家坚定不移,矢志打破界限。

1990年完成博士学位后,黑尔一直寻找突破“绕射极限”的方法,更不惜从德国前赴芬兰,结果遇上当时仍处于研究阶段的荧光显微学。于是黑尔想到设计一种“纳米电筒”,可在纳米范围内扫描目标样本,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受激发射损耗”(STED)显微技术。虽然他的理论当时没有引起哄动,但已引来学界关注。黑尔其后制作STED显微镜,并在2000年实际展示其功能,声名大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