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勿再炒作高考“状元”

25.06.2014  13:51

  高考成绩刚刚发布,高考“状元”便成了媒体上最大的炒点。近日,多家媒体报道,去年辽宁省的高考文科“状元”刘丁宁入读香港大学一个月后,放弃72万元全额奖学金,选择复读,希望进入北大中文系。今年,她以666分再次成为辽宁省高考“状元”。刘丁宁们的身影和故事迅速进入公共视线,接受媒体的集体挖掘、热捧,一时间,高考“状元”再度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教育部门早就三令五申,明确要求不得炒作高考“状元”,不得对高分考生大肆渲染。然而,禁令年年发布,炒作却从没有停止,甚至衍生出各种变着花样的奇怪玩法。那么,到底是谁在炒作高考“状元”?

  在现行的人才选拔体系中,那些从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的高分考生,无疑是幸运的。但把18岁以前的“阶段性胜利”放在变幻莫测的漫漫人生长河中,这些“成就”或许真的不值得太过渲染。当我们给高分考生贴上“成功者”的标签时,实际上在无形中给低分考生传递了“失败者”的身份隐喻。而媒体看似关注高考“状元”,实际上却在过度消费高分考生。母校、名校、媒体和商家在这里“各取所需”,共同构筑了一条极度暧昧的利益链条,高考“状元”一跃成为注意力经济时代的“商业制造”。

  高考“状元”之所以会成为一个时代备受追捧的符号话语,根本上要追溯到我们文化深处的科举情结。而大肆炒作高考“状元”,其实是在推行一种极端功利主义的教育观。

  今天,高考“状元”已经变成了一种强大的赋值力量,而且作为一种生产话语作用于整个高中教育生态。一所高中最大的“政绩”,莫过于培养出了高考“状元”。在学校那里,目前流行一种顽固的观念:培养100名大学生,似乎也抵不过一个高考“状元”所带来的荣誉和面子。当教育活动被驱赶着服务于高考“状元”的生产欲望,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观念误导。

  盲目地崇拜高考“状元”,势必会加剧整个教育生态的失衡与不公平问题。从教育资源的分配看来,一些教育行政部门会将大量公共资源划拨到“状元”学校,这会进一步加剧学校之间的马太效应;从学校资源的分配而言,许多高中开设精英班级,集聚名师,配备最优资源,这对其他学生而言无疑是不公平的。当高考“状元”被制造出来,大学也开始跟着躁动了,这势必影响考生的择业观念。名牌大学纷纷亮出奇招,抢夺高考“状元”,以此增加大学的宣传筹码。教育生态从此被搅乱。

  为什么高考“状元”炒作屡禁不止?从源头上讲,来自于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自我炒作。正因为相对片面的政绩评价体系,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总是暧昧地对外抛售“状元”信息。因此,要从根本上避免炒作高考“状元”,除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还要重新审视高中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逐渐淡化甚至隐去高考“状元”,而代之以素质教育要求下的更为多元的评价指标。

  是时候该给高考“状元”降降温了。教育真正需要的是一种高贵的安静:安静的校园,安静的办学空间,安静的成长氛围,安静的舆论生态。让教育回归应有的轨道和规律,高中、大学、媒体、商家和教育部门都应该有所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