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误食异物急救法多 专家提醒慎用“土方法”

25.12.2015  14:58

  福州新闻网12月25日讯(福州晚报记者 马丽清)孩子好奇心强,看到东西总喜欢往嘴里塞,甚至一些有毒物品。现实中,儿童误吞的异物五花八门,电池、纽扣、零件等小物件,洗涤剂、84消毒液等家庭洗涤用品,还有老鼠药、蟑螂药等药物。一旦发生误吞事件,将危及孩子生命。记者搜索发现,网上关于儿童误食异物的家庭急救方法五花八门。这些方法靠谱吗?记者请专家一一为大家解答。

   误食鼠药灌蛋清可以保护胃黏膜

  近日,一岁的连江男童误食搅拌过老鼠药的米粒,妈妈上网找到了急救方法,给他灌了蛋清、开水,催吐三次,又紧急送到医院抢救,男童逃过一劫。记者查询,网上热心网友们给出的误吞鼠药急救方法不少,有网友称应立即喝牛奶、豆浆、蛋清等,保护胃黏膜;也有网友称,把烧焦的馒头研末,让患者吃下,可以吸附毒物。

  福建省立医院急诊科副主任钱欣介绍,鼠药有不同类型,现在的鼠药多是灭鼠灵、敌鼠钠等抗凝血的杀鼠剂。人误食鼠药后,可能会引起一些器官出血。如果孩子误食鼠药,家长要马上让孩子饮入足量温水催吐,而后立即送往医院。

  “给孩子喝鸡蛋清的方法也是可取的。鸡蛋清会在胃里形成一层保护膜,可以起到保护胃黏膜、延缓毒素吸收的作用。”钱欣说,虽然豆浆、牛奶也有一定的作用,但它们有可能会和某些鼠药的成分发生反应,最好还是使用鸡蛋清。

  对于将烧焦的馒头研末服用的方法。钱欣说,这种方法类似于活性炭的吸附作用,但并不实用,还耽误时间,不推荐使用。

   强酸强碱类液体误食后不可催吐

  一些家庭喜欢将洗涤剂、84消毒液、去污粉等装在矿泉水瓶中,容易被孩子当成饮料误食。若误食此类物品,立即饮用豆浆、牛奶、鸡蛋清等,同样可以保护胃黏膜,延缓毒素的吸收。

  钱欣提醒,误食强酸、强碱类液体、汽油等,切不可催吐。漂白剂、消毒剂和杀虫剂属强酸或强碱类化学品,会对消化道造成腐蚀性伤害,一旦误服,绝对不能催吐和洗胃。因为催吐的话,本来吃到胃里了,催吐出来会对食管造成二次伤害。如果孩子误服汽油或煤油,也不能进行催吐,以防窒息。

   孩子误吞异物“土方法”要慎用

  孩子误吞电池、纽扣、小玩具零件等小物件,很多父母用的最直接的办法硬抠、拍背,或让孩子吞饭团、吃韭菜,这些民间的“土方法”是否靠谱呢?专家表示,“土方法”要慎用。

  福州总院四七六医院急诊科主任肖章武表示,以拍背为例,从一定程度上拍背的确可以使异物排出,因为食道和气道不一样,气道有异物有时可以拍背通过咳嗽使异物排出。但食道有异物拍背是拍不出来的,拍背有可能使异物越掉越深。强行让孩子吐出食道异物,一不小心,很可能误吸到肺里。若吞进去的是锐利的异物,切不可强行催吐,否则会划伤食道。

  儿童医院耳鼻喉科主治医师陈惠萍表示,如果孩子误食异物,异物不会太尖锐,孩子没有出现呼吸困难,口唇发干等缺氧的表现,家长可以先观察。观察期间可以让孩子多吃韭菜等富含纤维的东西,帮助异物排出。父母要仔细观察孩子排便,大部分异物一两天就可以排出,也有可能要两三周。如果孩子有便血、哭闹、肚子疼、呕血、发烧的情况,说明消化道受损感染,要立即就诊。如果异物较大卡在食道中间,应当立即送医。因为如果卡太久了会压迫食道血管,可能导致溃烂。

  陈惠萍提醒,如果孩子食异物,千万不要给孩子使用导泻药或者促进胃肠蠕动的药,以免异物将孩子的胃肠壁穿破。

   气道异物用“海氏急救法”

  陈惠萍告诉记者,孩子鱼刺卡喉,很多家长喜欢用土办法急救,像喝醋、吞饭团、吞馒头,都想用“吞”的动作,把鱼刺逼下去,或者喝醋将其软化。这种做法很可能让鱼刺越扎越深。遇到这种情况应立即去医院就诊。

  陈惠萍介绍,一些家长给孩子吃坚果类不易嚼碎的东西,或者在孩子哭闹的时候喂饭,容易导致气道异物。这种情况孩子会呛咳、呼吸困难、脸色发青,严重的有可能致命。

  家长应该冷静下来做紧急处理,具体方法为:把孩子翻过来脸朝下,让孩子趴在大腿上,一只手握住头保护颈椎,另一只手用手掌根在孩子的背部、肩胛骨之间拍5次,一般可以将卡在喉咙气管口的东西咳出来。如果没有排出来,立即将孩子翻个身脸朝上,让孩子斜躺在家长大腿上,头朝向膝盖方向。用食指和中指放在肚脐眼上方的位置,用力向上压迫,直到异物排出。上述方法是世界通用的“海氏急救法”。家长在给孩子急救的同时,最好拨打120。最后无论孩子是否将异物吐出,最好都到医院检查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