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毅学院诚意打造应用型大学

24.12.2015  10:20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校园里藏着一家机器轰鸣的工厂, 这是一家研发制造自动化生产装备的“货真价实”的工厂,执照上写着“厦门胜嘉元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老板张汉凤带着一副不可思议的神情说,是大学请我进来办厂的。

  在得到大学的邀请后,张汉凤把原本设在同安的工厂,搬到诚毅学院来,他不用交租金,但是,作为回报,他要接收诚毅学院机械工程系的学生到工厂实习——这家公司在诚毅学院的工厂还有一个别名:现代制造技术与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基地。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院长叶光煌说,这是诚毅学院建设应用型大学的一种特色做法,目的之一是要使学生一毕业就能直接上岗,成为社会认可喜爱的应用型人才。

   有诚意地“引进来

  企业进校园办厂免租金

  但要安排师傅手把手教学生

  学生说:

  当你真正动手之后,你会遇到各种问题,这些是在课堂上想都想不出的,或者说,和课堂上所说的问题并不一样;与此同时,你完成操作后,反过来再想想课堂上讲的理论,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某种意义上,应用型大学之路的实质就是追求“无缝”,即大学如何使自己和用人单位“无缝对接”——大学培养出的学生,具备了用人单位所需要的本领,他们一走出校门,就能走上岗位。不过,这条“无缝”对接的办学之路,比想象中的难。不要说“无缝”,连和企业“手拉手”都是一个问题——学生们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实习单位都难。

  在诚毅学院机械工程系,老师们也有这样的苦恼——每年学生的实习安排,都是让老师精疲力竭的一段经历。系主任张全明说,闽南这带的工厂几乎都是私企,每家工厂接收的人数有限,更要命的是,他们其实是不太愿意接收实习生的,即使接收了,学生能得到师傅多少指导,有多少动手机会,也只能看运气。

  如果连实训都无法保证,那么“无缝”对接便是一个空谈。有时候,反向思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去年底,在第“N”次实习研究会上,诚毅学院灵机一动:为何不能把企业引进学校来?专门从事自动化设备生产和研发的胜嘉元公司,就这样进入诚毅的视线。经过几轮的“讨价还价”,5月份,胜嘉元把工厂搬到诚毅学院校园里来,获得1500平方米免租金的场地,但是,这是有条件的:工厂要接收学生实习,还要为学生安排手把手教导的师傅。

  张全明说,这也是得益于诚毅学院灵活的办学体制——要是在其他地方,或许要为可行性论证半天,但是,在诚毅学院,只要是有利于学生的事,那么,很多争议是可以搁置的。

  诚毅学院校园里的这家工厂,是这所大学探索应用型大学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体现——要“无缝”对接,那么,你在学校,就要把企业的岗位要求,也纳入进来。张全明说,我们把学生到胜嘉元的实习写进了每学年的模块教学,学生到工厂实习,是带着目标去的,最终要考核这些目标是否实现。

  诚毅学院机械工程系大四学生吴丽娜是首批实习生。在被问及这种工学交替的好处时,她举例说,钻一个孔,老师会在课堂上告诉你钻削的参数,不过,你到工厂时,师傅教你的是中心孔要如何找。另一名同学吴双说,每个机械零件的参数不同,课本上会介绍零件许可的最大尺寸和最小尺寸是多少,但是师傅会告诉你,虽然理论上允许这种误差,但实际上仍然应当避免使零件处在这种极端尺寸下,以保证产品的质量。

   【有何成效】

  企业与学生

  都“有利可图

  在诚毅学院这家工厂里,经过几个月的实习后,吴丽娜已经得到胜嘉元公司的工作,以总经理助理的身份出现。她在工厂里忙碌地走来走去的间隙接受记者采访,谈及之前的实习带给她的帮助,她这样说:当你真正动手之后,你会遇到各种问题,这些是在课堂上想都想不出的,或者说,和课堂上所说的问题并不一样;与此同时,你完成操作后,反过来再想想课堂上讲的理论,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而现在,当公司收到订单时,她已经开始学习制订计划表,譬如说,设计需要多长时间,材料的采购时间表等。

  张汉凤说,这其实才是他乐见其成的。他并不是完全冲着免租金来的。他说,自己的公司属于研发型的企业,和其他企业竞争的优势就在于人才,如果从外面招毕业生,什么都不会,培养他们至少也需要花一两年时间,但是,如果是从大三就开始培养,那么,他们毕业后,真的就可以实现和企业的无缝对接。

  在诚毅学院看来,学生也是受益者:学生提前进入工厂训练,一般能坚持下来的,就是那些下定决心要从事这一行的;其次,从大一开始,他们就有机会接触到机器,到大四毕业,已经轻车熟路。诚毅学院应用技术中心主任陈扼西说,这时学生和企业彼此都已知根知底了,循此途径入职的毕业生们,可以很快成为企业可靠的技术力量。

   有诚意地“走出去

  付钱请企业联合培养学生

  让在校生提前进职场“实战

  企业说:

  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生会遇到客户需求的变更、新技术风险、工期变更、人员变动等各种问题,所有这些压力都是真实的。做得好,他们会得到奖励;如果有失误,他们会受到惩罚。

  当机械工程系学生从宿舍走到校园里的工厂时,在岛内的软件园二期,诚毅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大四的学生也已经到位于这里的中软国际有限公司(厦门)打卡上班——进入大四,这个专业的60多名学生,要在这家公司实训一年,吃住上班都在这里。中软国际是诚毅学院深度校企合作办学单位。

  这看上去和遍地开花的校企合作没有什么两样。但是,事实上,内有乾坤——它是诚毅学院建设应用型大学之路的另一种特色做法。

  诚毅学院副院长黄义新说,很多校企合作,签了协议,挂了牌后,基本上就没有后续了。他认为,校企合作无法进入状态的一个原因是:企业的利益没有得到重视。

  在他看来,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的标志是,校企双方要共赢——对于学校来说,是加强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对于企业来说,要么是高校能帮助他们解决企业研发的难题,要么是能选拔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并从学生实训中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诚毅学院和中软国际的合作就是从有实质意义的双赢开始谈起,做法其实很简单:诚毅学院从学生交的学费中拿出一部分,交给中软国际,双方联合培养学生。

  似乎还没有院校这么做过,它牵涉很多问题,特别是费用的分成比例。诚毅学院和中软国际在进行两年“谈判”后才敲定最终方案,校方没有透露“”给企业的学费比例,不过,应该是让企业看到了自己的利益。

  不过,中软国际厦门ETC总经理高滨说,这笔钱其实不好赚:我们要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它落实到教学的知识点在哪里,我们都要找出来。就是说,他们要提出建议:哪些课程要增加,哪些已经是老掉牙的课程,需要更新……

  从学生大一开始,中软国际的工程师就要来诚毅学院上课。合作的高潮在大四到来——在这一整年里,学生被送到中软国际去,在“5R”的真实环境里度过大学最后一年。

  “5R”也是诚毅学院最看重的合作品质,所谓的“5R”,指的是真实的工作环境,真实的项目经理,真实的项目案例,真实的工作压力,真实的就业机会。用大白话说,在经过中软国际的实训后,学生们要在软件工程师、项目经理的带领下,完成来自企业的订单项目。

  高滨举例说,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生会遇到客户需求的变更、新技术风险、工期变更、人员变动等各种问题,所有这些压力都是真实的。做得好,他们会得到奖励;如果有失误,他们会受到惩罚。

  【有何成效】

  毕业生进入企业

  过渡期大大缩短

  高滨作了一个对比:高校毕业生进入到大型软件企业,一般需要经过一年的传、帮、带和内部培养,才能基本适应工作岗位。但是,如果是以这种合作模式联合培养的毕业生,过渡期可以缩短至一个半月。

  事实上,时间也是诚毅学院的考虑。叶光煌说,理论上,即使借助最新的排版、印刷技术,教材从编写到出炉,最快也需要两年时间,而现在的两年时间,就是一个知识周期——等你教材编写出来,那么,书上的知识有可能已经更新换代了。

  初露端倪的好处坚定了诚毅学院校企合作走特色之路的信心,继软件工程专业合作之后,诚毅学院又和中软国际进行电子商务和金融工程两个专业的联合培养合作。目前,这三个专业已经组成诚毅学院校内第一个二级学院——中软国际互联网学院。高滨的名片上,也多了一个职务:中软国际互联网学院副院长。换句话说,今后这三个专业的学生都要走“中软之路”。

   [写在最后]

  事实上,远不止中软国际和胜嘉元——近年来,诚毅学院相继与亚德客集团、中国动漫集团、厦门顶科、福州网胜等一批企业进行被校方特别强调为“深度”的校企合作,亚德客、网胜等企业还把实验室或培训基地搬到诚毅学院校园里。

  诚毅学院院长叶光煌进一步透露,目前还在推动与华为公司、克丽缇娜、厦门美亚柏科等一批各行业领军企业共建相关的合作项目;今后还将与台湾中原大学、台湾富邦财险集团、厦门银行建立校校、校企合作新模式。

  他说,独立学院不能复制母体大学模式,对于诚毅学院来说,我们建设应用型大学,就是要输出社会认可的人才,好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