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是须臾不可离的空气
近日,新华社等部门联合开展的“中国社会诚信现状”网络调查,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诚信现象的主要原因,网民主要归结为:“社会风气不正”、“失信成本太低”、“社会诚信管理体制不健全”、“利益诱惑”等。
有谁愿意活在虚假或虚伪中?相信无人甘于这样的人生。“人无信不立”——其实,诚信,就像人须臾不可离的空气。如果我们生活在周围全是虚假或虚伪的人中间,也一样会窒息。而生活于诚实守信的人们和社会中,则会心情愉悦、轻松愉快。
诚信,是个人道德品质的集中表现,也同样是社会契约精神的全面反映。而人个诚信与社会诚信又是相辅相成的。也许,就像“鸡与蛋谁先”一样无解,到底是先有个人诚信,还是先有社会诚信?一时也许很难有解。不过,当更多个人诚信的汇聚时,必然会壮大社会诚信的力量;而社会诚信的树立 ,也定会促进和影响着个人诚信的形成和巩固。因此,人们看待诚信问题,不必过于放在责备个人或社会诚信敦错敦过之上,二者应齐头并进,互相促进,共同提升。
对个人而言,诚信,就应像毛主席所说:“当老实人,做老实事,说老实话”。评说他人或社会“诚信”,很容易,口张舌到,都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因为事不关已,可以随便说起;因为无关痛痒,只及他人;但要把这种讨论落实到自身,自己说真话,办实事,讲诚信时,则会更难,但也更重要。所以莎士比亚说:“如果要别人诚信,首选自己要诚信”。这其中,说好听的实话,相对容易,也都会说;但要自言其短、自揭其丑,才最难能可贵,也最难做到。但难听的实话,胜过动听的谎言千万倍。当然,这需要战胜自我的勇气,这是诚实的最高境界,也是诚信中最高贵的品质。
诚实守信,无论古今中外,人们无不誉为美德,当做立身安命之本。但在当今转型期的中国,由于改革仍在深水区,社会制度正在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系正在逐步形成,精神信仰的提升处于复杂嬗变中……所以,本为简单明确、认同归一的诚信问题,却屡屡尴尬地摆在国人面前。特别是个别人为了利益,认为失信成本低,诚信不能当饭吃,因而远离了诚信。可是,人虽离不了物质,但不可能只是物质的奴隶。而诚信,恰恰正是人们精神食粮中必不可缺的“主粮”。
诚实方能赢得信任,信任则是政治、经济、社会、精神和人际关系的基石,失去此,契约基础必然崩溃,社会必成一盘散沙。人们若互信尽失,则情感无着,精神无依,必将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人人自危。也许,一人一时一地之失信,可能让“小算盘”暂时打成,但虚假无法长久,日久见人心时,必会“珠落盘散”。
从绝大多数网友对诚实的赞美、推崇和信仰中可以看出,诚信仍是我们社会的最大公约数。“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个别人对诚实的怀疑和保留态度,亦非与生俱来,它更多的是所处社会变革期,所带来的负影响和副作用。此中,特别是公权力的公信力问题,对社会的影响和引导作用巨大。而中央反腐败行动轰轰烈烈开展以来,社会诚信信任度提升,正是这方面作用的有力体现。
“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黄金之重,也许会压低飞翔的翅膀,而留存心底的诚信,凭此却可轻飏直上九宵云。(作者:陈怀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