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光诗老”陈衍:谁知五柳孤松客 却住三坊七巷间
【人物名片】
陈衍(1856~1937),近代文学家。字叔伊,号石遗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近代著名学者、诗人、教育家、朴学家、经济学家,以其精深的诗学、儒学、经学、史学造诣在清末民初文坛上享有盛誉,著有大量诗文经史作品,其所开创的“同光体”诗论对近代诗坛影响深远。
清光绪八年(1882)举人;1886年入台协助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开发台湾;1895年陈衍在京会试,适逢中日甲午战争后期,清廷派代表赴日马关求和,陈衍等在京举子毅然联名上书都察院,反对割让辽东半岛、台湾等领土;随后,经“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介绍,到上海在《求是》月刊当主笔,力主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走强国富民之;1898年,在京城,为《戊戌变法榷议》十条,提倡维新。政变后,受湖广总督张之洞之邀往武昌,任官报局总编纂。1902年,应经济特科试,未中。
清亡后,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学堂。1913年,陈衍与王允晢、何振岱、林宗泽等人商议修复宛在堂。1920年,陈衍在福州组织成立说诗社,并亲自主持坛坫,闽中诗人入社称弟子者数十人。 1929年,陈衍弟子施景琛创设福州古迹古物保存会,请陈衍任会长。陈衍晚年寓居苏州,与章炳麟、金天翮共倡办国学会,并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1937年8月,陈衍在福州病逝,葬于西门外文笔山。
福州新闻网记者 王礼林
陈衍
6月末的榕城,小雨淅沥。但这未能阻挡来自五湖四海游客的步伐,他们踏着斑驳的石板路,钻进藏身于三坊七巷文儒坊内的一条名叫大光里的幽深雨巷,只为寻找“福州首屈一指的诗楼”——陈衍故居。
了解一个人,其故居就是一个很好的窗口。1905年,陈衍买下了这处院子,宅子不大,也无豪华装饰。但主人用自己的才气及对人生感悟后所凝结的“诗人美学”,硬是打造出了诗情画意浓郁的居所。陈衍将其自嘲为鳏居匹夫,将二进命名为“匹园”;园内的小楼名为“花光阁”, “花光二字取自陈衍妻、晚清才女萧道管的‘挹彼花光,熏我暮色’一诗,用以藏书;其往来无白丁,“末代帝师”陈宝琛书写的一副名为“移花种竹刚三径,听雨看山又一楼”对联、郑孝胥所书的“花光阁”三字匾,都曾悬挂阁间。
许多人对陈衍很陌生,殊不知:闽台文化交流,陈衍也尽了一份力,1886年,他赴台入刘铭传幕府,将起源于福州的诗歌活动——“诗钟”传入,让台湾诗风盛行;他是清末民初著名诗派“同光体”的开创者;他是连鲁迅先生都欣赏的雅士,鲁迅曾在日记中写道:“陈石遗来,众皆往拜之,大诗人也!”;国学大师钱基博十分欣赏陈衍,更让儿子钱钟书拜陈衍为师。尤值一提的是,他主持并任总纂编著了《福建通志》,该书是迄今省志中最完备的一部,其中《福建方言志》更为历代福建志书所无,为闽都文化留下了巨大文化遗产。
或许命运使然。“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是陈衍最为人知的一句诗,该诗最早让“三坊七巷”名字响彻海内外,表达了陈衍对故乡深切热爱的同时,也精炼地概括了诗人对所处时代的思考及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