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院校歧视”板子别只打用人单位

22.05.2014  21:08

  人社部副部长信长星表示,有一些岗位一定要“985”、“211”毕业生,是人为抬高招聘的门槛,这反映出一部分用人单位的法律意识还比较淡薄,因为我们有明确规定,不得设立院校歧视。(5月21日《法制晚报》)

  政府说归说,单位做归做。虽然早有禁令,但似乎倡导意义更大于实际意义。毕竟招聘什么样的人最终依然是用人单位说了算。面对招聘禁令,很多用人单位只是变明为暗,粉饰了纸面上的歧视。

  企业之所以钟情于985、211高校的学生,是因为重点高校综合实力较强,学生普遍素质较高,每年的招聘对求职者是一次考验,对企业同样重要,哪个企业不想招到素质较高的职员?而以校择人,无疑是最节省成本的人才选拔方式。但同时,学历不等于能力,以院校学历而论人才,必然会错过更多闪耀的金子。

  对于院校歧视来说,只打企业板子,给企业划杠杠显然是治标不治本,高校的三六九等才是人们歧视的终点。不只是企业,普通人不是同样对不同院校戴有色眼镜吗?985、211工程都是在政府的行政主导下策划实行的,建立了所谓的精品学校群,是对教育资源的选择性配置,将大学进行了身份的划分,而既然行政划出了“道道”,又怎能一味地片面责怪企业按着“道道”走呢?没有985、211工程的策划,又怎会有关于“985、211”院校的招聘倾向?建立精品院校或许是社会需要,但是要想彻底消除院校就业歧视,只有均衡教育资源的配置,实现教育的公平,才能实现就业的公平。王琦(河南漯河)

  (燕赵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