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聘专人“挑刺”不如重视公众反馈

22.05.2014  19:23

  今年以来,眉山市丹棱县建立暗访监督人员库,并组织开展暗访监督活动。丹棱县纪委书记骆仕明透露,像李开鹏这样的“挑刺工”,他们“秘密”选聘了40人。“这是一份只有两个人知道的秘密名单,即使‘单上有名’的人,相互间也不知道对方是不是挑刺工。”骆仕明说。(《华西都市报》5月19日)

  聘请“挑刺工”暗访政风行风的做法其实并不新鲜,有的地方叫“政风行风监督员”,有的地方叫“暗访队”,有的地方还鼓励公众“随手拍”。

  “挑刺工”也好,“暗访队”也罢,其最大的短板在于,一是其难以形成常态化和制度化,依旧没有摆脱“人盯人”的治理窠臼;二是谁来监督监督者也存在问题,甚至容易导致权力寻租和腐败现象;三是没有利益关联的挑刺,会受人情因素、工作状态和个人责任所影响,在公平性上也难有保障。基于以上理由,才导致“官聘耳目”很容易“视听模糊”而最终难以为继。

  从轰轰烈烈到最终回归沉寂,既是“挑刺工”制度设计的走向,也是各地治庸行动的结局,并陷入“越治越庸,越庸越治”的路径依赖。虽然权力对权力的监督能立竿见影,但权利的参与才能发挥根本作用。作风好不好,官员庸不庸,公众最有发言权。因为他们的感受最为真切,诉求最为强烈,改善的愿望也相当迫切。与其聘人专人挑刺,不如尊重公众反馈,这是对权力监督的根本出路,也是治庸最有效的办法。(堂吉伟德 四川 职员)

  (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