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理性面对房价下跌“新常态”
国家统计局18日发布数据显示,10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房价格平均环比连续6个月下跌,同比也已下跌2个月。对习惯房价“只涨不跌”的人来说,房价进入下跌通道似乎是难以承受的事情。在供需关系出现逆转、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背景下,房价下跌将可能成为常态,引发一系列不可逆转的调整。对此,应理性面对、无需恐慌。
在上述数据外,还有一些情况更加令人担忧。机构数据显示,在纳入统计的70个大中城市之外,为数众多的小城市,已普遍出现房价下跌1-2成的情况,很多三四线城市房价多年未涨。事实上,即使号称房价最坚挺的一线城市,10月新房价格也出现同比和环比全面下跌。
房价开始进入下跌通道,正催生市场恐慌情绪。具体表现为,地方政府频繁出手救市,房企启动降价策略,房地产投资资金纷纷撤出,以及10月前出现的观望情绪严重、成交量低迷。一段时间以来,楼市“寒冬论”盛行,似乎预示着房地产业将就此一蹶不振。
多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虽经历数轮下跌周期,但总体而言,房价快速上涨仍是大势所趋。这不仅使很多购房者获得资产价值提升,笃信房价“只涨不跌”,也吸引大批资金进入,使房地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一度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但一系列迹象表明,这种“美好时代”恐将一去不复返。
首先,库存不断积压。随着此前房地产投资和新开工面积高速增长,楼市库存不断增多。自2012年4月以来,全国商品房库存连续31个月保持上涨。与最低点时相比,最近两年多来,库存涨幅已近9成。若算上未纳入统计的保障房和“小产权房”等部分,实际库存更为庞大。
其次,需求结构调整。我国实施住房市场化改革十多年来,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大幅提高。在很多城市,大量的家庭居民通过投资行为或城市改造,获得多套住房,住房需求得到极大满足。加之政策层面对投机投资需求有诸多抑制,使购房需求后继乏力。
再次,政策环境变化。楼市调控长效机制正在酝酿中,表明未来房地产调控将朝着市场化、法治化方向发展,对供需两端管控将更加合理。行政手段逐渐退出,将减少市场波动。
最后,产业地位下降。近年来,房地产投资增速维持下降态势,从2013年8月开始,已连续15个月低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且二者差距在不断拉大。这种情况表明,房地产业对GDP贡献率正在下降。房地产业对资金吸引力不断减弱,说明“房地产救经济”的想法已显得有心无力。
这些迹象预示着,房地产市场正从高速增长,过渡到平稳增长阶段。房地产投资增速下降、行业利润率摊薄、房企兼并整合加剧,都将成为常态。表现在房价上,涨与跌的波动会更加频繁和均衡,在部分库存高企城市,房价下降甚至可能成为常态。
如今的房价调整,正反映出这种转变的阵痛。虽然艰难,但从经济大势角度看,恰恰能倒逼增长方式转变,根治“房地产依赖症”。从长远看,对调整经济结构、维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有利无害。
因此,无需对房价下跌常态感到恐慌。无论对投资者、开发商还是地方政府而言,都应理性面对、主动调整,而非墨守成规、饮鸩止渴。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