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民间投资为何陷入“囚徒困境”
谭浩俊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6月2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民间投资政策落实专项督查工作汇报。会议特别强调,要强化责任追究,建立严格的对政府违约和政策不落实的问责机制,提高政府公信力。
此次会议是近年来少有的,一个议题,国务院领导和各部门负责人就足足议了三个多小时。李克强总理明确要求,对专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各部门都要拿回去认真看一看,找一找涉及自己部门的问题,对号入座。这也意味着,如果在今后的工作中,再发生类似问题,就要在责任追究方面对号入座了。
为什么在经济发展、经济稳定最需要的时刻,民间投资却“掉”了链子?当下的中国,不是民间资本缺乏,而是民间资本没有出路。相反,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公共设施、各种基础设施等则急需资金。按理应该一拍即合,却出现了分道扬镳的格局,显然是不正常的。更多情况下,民间投资已陷入了“囚徒困境”。
所谓“囚徒困境”,简单地说,就是利益博弈。运用到经济上,就是经济利益博弈。对民间投资来说,能不能参与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中来,也要看利益博弈的结果。过去,民间投资参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热情很高,原因就在于,他们能够在利益博弈中获得心理上能够接受的利益,能够对这样的利益博弈不断地看到希望。
可是,现在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过去赖以生存的基础——实体经济,在各种外部力量的影响下,变得越来越缺乏生机,越来越缺少利益回报能力。因此,对民间投资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小;另一方面,一些民间投资想参与的项目,特别是公共设施、公共事业项目,全被政府“承包”了下来,民间投资难以有进入的空间,从而让民间投资的“囚徒困境”现象越来越严重。
首先是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博弈所致。从中央来看,当然需要民间投资的快速进入,不仅可以达到稳定经济的作用,还可以产生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效果。但是,站在地方的利益考虑,前些年的城市建设大干快上,既让地方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也让地方政府尝足了政府投资的甜头,从内心讲,并不愿意让民间资本进入。要进,也要在地方政府能够容忍和接受的范围。显然,这就超出了中央给予民间投资的利益范围,人为地压减了民间投资可获得的利益。
其二是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所致。在相当一部分的地方干部中,都已经改变了过去亲商、爱商的思维思路,开始躲商、避商,避免可能带来的政治法律风险。相反,民间投资则不会考虑什么政治法律风险,他们所要考虑的,是经济风险,也就是参与政府投资、政府项目建设、经济发展等,会不会给自己带来风险。一个关心的是政治法律风险,一个关心的则是经济风险,双方走在完全不同的轨道上,又怎么可能形成共识。
再者就是与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博弈所致。与民间投资有关的利益集团很多,其中,银行是最大的利益集团。这些年来,民间投资所以表现不佳,参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热情不高,与银行的不作为、乱作为、胡作为有着密切关系。此次专项调查组发现的问题中,融资难、融资贵也仍然是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甚至可以说是最为关键的问题。事实上,银行与民间投资之间,也是利益博弈。有实力的企业,能够得到较为优惠的信贷资金支持。反之,则融资难度大、成本高。自然,对旨在投资实体产业的投资者来说,就无形中增加了阻力和压力。博弈的结果,也就使民间投资陷入到了“囚徒困境”之中。
从总体上讲,民间投资不旺,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但利益博弈中的“囚徒困境”,则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必须加以化解。北京青年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