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评:用生命拯救的 不仅仅是生命

26.06.2014  13:28

  近日,一张被网友称为“用生命在拯救生命”的微博图片感动了不少人。图片配文显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医生们在成功地为一名患者进行了长达32小时的“马拉松式”手术之后,直接累瘫在手术台旁的地板上。

  “一名脑部生长多处肿瘤的病人,需完成6种手术。32个小时,3名外科医生,6个麻醉医生、8个器械、巡回护士,330张脑棉片……”微博文字中的几个数字,足以让人想见手术本身的复杂和持久性,直观地体会到一线医生的工作压力与责任之大。

  不少网友在微博下留言感慨“三天两头看到媒体中的‘暴力伤医’事件,好久没有感受到医患关系中的正能量了”,“从没想到医生原来会这么艰辛”,“在一味指责医院和医生的大众舆论中,我们需要这样的例子来重唤社会对于医生的尊重”。一台32个小时的“马拉松手术”,无意间让网络舆论呈现出理性与宽容的趋势。

  记者采访过的一位三甲医院主治医师坦言:“如今去医学院校招生,学生们会直白地问到‘医院的安保严格吗’,‘哪个科室相对医患纠纷少一点’,听着很不是滋味。而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宁愿去制药公司、做医药代表、甚至留校从事研究工作,也不进医院。过去被誉为‘白衣天使’的医护工作者,如今身份定位与角色却变得越来越令人尴尬。

  而不少医生在采访中向笔者表达了各种各样的苦衷。一周最多休息一天;“两班倒”的上班时间让回家成为一种“奢侈”;家里遇到天大的事,还得强忍住负面情绪,笑着面对焦急的患者;门诊每天爆满,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对于大医院的医生来说,由于条件设备好,医疗水平高,往往需要面对大量疑难杂症患者,长达数十个小时,多位医师“轮番上阵”的手术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我们必须看到,不论是医患关系遭遇的尴尬,还是“白衣天使”地位的“失落”,其原因都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社会发展的原因,也有当下医学水平客观局限性的原因;既有医疗机构自身建设跟不上的原因,也有患者方面的原因。多种原因互相联系和冲突,致使医患关系紧张。

  然而,拯救生命,尊重生命,本身就应该成为医患双方的共识。一张“正能量”图片,让许多网友对医生的工作多了几分理解与支持。从这个角度说,几位医护工作者在成功地挽救了一名患者生命的同时,还无意间为网络舆论上了一堂名为“宽容与理解”的课。

  (新华网 陈弘毅)

【责任编辑:朱红杰】【值班编辑:陈玲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