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评:拿什么驱散官场的“江湖习气”

25.01.2016  11:21

唐 华

  日前,福建龙岩连城县因腐败窝案而名声大噪。这起被龙岩市委定性为“连城前所未有,全市、全省也不多见的塌方式腐败窝案”,因注入了太多江湖色彩,备受舆论关注。

  在连城的官场腐败窝案中,最引人注意的要数一个组合——“贪官七兄弟”。林负功在担任县公安局政委期间,与连城县政协主席林家龙及个别县领导、科级干部结拜为“七兄弟”,被坊间戏称为“葫芦娃组合”。

  连城“葫芦娃组合”的如意算盘是:进,可分食公共利益,好处均沾;退,可订立攻守同盟,对抗组织调查。这种腐败圈子一旦形成,往往正常的干部任用机制遭到破坏,公共事物成了个人随意插手的私物,严重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也给组织调查增加了难度。

  近来,这种带着“江湖习气”的称呼方式在不少地方都有出现。有的将领导称作“老大”“老板”,有的将同事称作“哥们儿”“兄弟”,虽然未必都发展成抱团腐败的严重问题,但也值得高度重视。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还是个别地方缺乏对官员权力的有效控制。若官员权力不受约束,动辄突破制度和规矩,肆意用个人意志取代集体决策,那么大大小小的官员必定会为其马首是瞻,这种由利益连接在一起的小圈子最后就有可能形成“共腐圈”。

  因此,驱散官场的“江湖习气”,着力点还是加强对“一把手”的权力制约。比如,是否严格履行了党内民主决策制度,涉及重要的人事任免、项目审批等重大事项,是否是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表决结果来执行的。在这过程中,要加大上级巡视和派驻纪检的监督作用,着力解决“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的问题。

  另外,要加大外部监督的力度。当某些地方的党内监督不到位时,如果包括媒体和公众在内的外部力量能够及时将问题向上级反映,也能“防病于未发,治病于初萌”,避免社会公共利益蒙受巨大损失的同时,或可挽救一部分自我意识已开始膨胀的干部。

  中央《关于党内同志之间的称呼问题的通知》中曾明确指出,“今后对担任党内职务的所有人员,一律互称同志”。让党员干部之间都能回归“志同道合者”的本真,无疑是营造风清气正的官场生态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