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评:从高铁出行看春运供给侧改革
谢伟锋
春运期间特别是节后,快速、舒适的高铁动车吸引了越来越多旅客的目光。高铁“后发赶超”,几乎承担了铁路客流一半的运输任务。
在成本支出上,高铁价格比普通列车要高,但旅客们还是愿意乘坐高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旅客们不想再感受乘坐普通列车时的漫长和拥挤。而这也印证了春运资源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以高铁为代表的中高端供给,为缓解积压多年的春运供给矛盾起到了显著作用。
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这种改革思路,在春运领域中也同样适用。一直以来,春运除了运力不足构成的“硬伤”之外,还有“软伤”的客观存在,比如信息发布不及时、配套服务没跟上等,导致旅客很难有体面惬意的回家之旅。而且彼时那种春运“人在囧途”的尴尬体验,与旅客的社会身份和财富积累关系不大。
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并让真实的旅途感知回归,这些都是高铁给春运带来中高端供给的出发点。同时,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服务,将成为考验铁路整体发展水平和全面管理能力的“试金石”。最终,由春运这一“人类最大迁徙的方式”来检验成色。
当高铁时代的春运步入常态后,快行的交通基础逐渐形成,旅客的多元化空间格局也得到了拓展。朋友在微信上晒出在高铁站候车的照片:看不到人头攒动、拥挤不堪的春运传统“画风”,人们大都在候车大厅的座位上摆弄着电子产品,有些则可以在不嘈杂的背景声打扰下煲个电话粥。而从12306网站购票,到候车大厅等待,再到刷身份证进站,高铁尽可能从细节上丰富着旅客在春运整个流程的“获得感”。而这种“获得感”,也是让春运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的关键点。
改革的动机,是要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明白旅客对春运的期待不仅仅是挤火车回家,而是“吃行玩赏”的旅途体验,这就给交通部门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大命题。而高铁出行,用日渐主流的方式,来完成春运供给侧改革的应有之义。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