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气象专家解读智慧气象与大数据

23.03.2018  18:54
  天气、气候和水对公众的福祉、健康和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世界气象组织(WMO)将2018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确定为"Weather-ready, climate-smart"(“智慧气象”),旨在希望能早日实现“天气常备”(Weather-ready)、“气候智慧”(Climate-smart)和“水智慧”(Water-wise),为推进可持续发展、减少灾害风险、适应气候变化增添动力。
  那么,什么是智慧气象?目前国内有哪些智慧气象的大数据产品?智慧气象将对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我们一起来听专家怎么说。
  嘉宾: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大数据技术研发副总工程师匡秋明
  记者:中国气象报记者叶海英、王亮
  记者:2018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智慧气象”,您如何理解其内涵?
  匡秋明:智慧气象不仅气象是气象部门内部发展问题,而是与经济社会系统、人们生产生活以及其他“智慧”的深度融合,包括智慧业务、智慧服务、智慧管理在内的整体智慧。中国气象局副局长于新文对智慧气象有这样的表述,这个表述就是说——智能的感知、精准的预测、普惠的服务、科学的管理和持续的创新。
  公众主要关心的是精准的预测和普惠的服务。精准的预测包括气象要素的预测、气象灾害的预测、基于影响的预测这三个层次,比如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研发的精确到乡村的分钟级降水预报产品,可以实现预报在你的西南方向2公里有中雨、10分钟以后雨停、30分钟以后会再下雨等预报产品,同类的产品还有彩云天气的分钟降水预报产品,墨迹天气的预报产品等。普惠的服务是指能敏捷响应社会需求,并将“智慧气象”的元素融入到各行各业和人们衣食住行之中,让人人都能享受到个性化、专业化的高端气象服务,并在生产生活的决策中获得巨大的经济、社会价值和最佳体验。
  记者:目前国内有哪些智慧气象的大数据产品?能否举例给我们说明一下?
  匡秋明:基于对智慧气象的概念认识,全面的智慧气象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有的产品有些与智慧气象概念相关,我们权且认为这样的产品是智慧气象的大数据产品。
  现在,这些智慧气象产品可以通过手机APP或者门户网站等形式来展现,公众可以通过手机APP或门户网站来享受智慧气象产品服务,比较著名的天气手机APP包括中国天气通、墨迹天气、彩云天气,国外的YAHOO天气、IBM的The Weather Channel等。想查看比较全面的气象服务产品可以访问中国天气网查看。
  江苏省气象局结合法国梧桐树生长信息、气象要素,运用遗传算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对南京54条主要道路的法国梧桐飘絮情况开展预报,从而对敏感人群的出行防护进行提示。人们还可以运用程序的随手拍功能,上传所在位置的法国梧桐飘絮实景图片,对飘絮预报产品进行订正。
  记者:请您畅想一下,智慧气象将对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
  匡秋明:可以说智慧气象将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我们有了智慧气象,在早上刚起床的时候,“穿衣指数”这样的一个产品就会告诉你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当我们外出出行的时候,驾车出行遭遇冰雹等强天气前,它就会提醒你应该把汽车停到地下车库;当地面出现积水的时候,智慧气象会提醒你应当躲避这样的路段;当你回到家,智慧气象将制定一个适合你个性化的舒适环境,让你有很大的舒适感。
  除此之外,智慧气象还可以提供其他的一些服务。比如你购买了一张火车票,手机里的智能情景功能,主动提醒按时乘坐火车、如果预报出行的当天有雨,还会主动提醒带雨伞。智慧气象会给我们的衣食住行带来重要影响。也有可能你会遇到一些风险。当您碰到积水围困,将不再无助,警察已经等待多时准备救援您,保险公司实时给您结算损失。
  农业方面,智慧气象也会提供一些服务,农产品的品质,除了取决于品种与产地、种植方式和管理方法外,还取决于植物生长过程中的温湿度、光照和降水等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气象部门可为农产品提供气候品质认证。
  上海市气象局尝试在人们佩戴的徽章中放置微缩传感器,使佩戴者能够实时知晓身边的气象信息,比如风速、气温等。
  问:智慧气象的数据来源是大数据,这些数据是怎么收集的?
  匡秋明:智慧气象的数据来源主要分为气象部门官方收集的气象数据和其他的气象相关数据。气象部门收集的气象数据主要包括雷达数据、卫星数据、地面气象站观测数据、风廓线雷达、激光雷达、闪电定位仪等,气象部门官方气象数据的收集方式一般都是固定的。雷达数据和地面气象观测数据都是先收集到各省级信息中心,然后由各省级信息中心上传到国家信息中心,卫星数据主要由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地面接收站收集,然后传送到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最后由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分发到各业务单位使用。
  其他数据方面,比如行业数据,一般通过数据交换、数据购买等途径获得,另一些数据则由手机温湿度、气压传感器、路面摄像头图像天气识别等产品,由于新技术产品的不断涌现,新型的智慧气象的数据来源途径也越来越多,气象部门也在考虑在新的形势下收集更多的智慧气象相关数据,给大家提供更好的气象服务。
  记者:曾经查过某城市的天气,发现通过百度和谷歌及几个手机应用得出的预报完全不一样,这是为什么?他们的气象数据来源是气象局的吗?
  匡秋明:确实我也碰到我的很多朋友反映说看到谷歌、百度和手机APP上的天气预报都有些差别。按照气象法,只有各级气象台有权发布国内天气预报。因此,国家级、省市气象台是天气预报数据发布的权威部门,国内的公司都应该从气象部门获取预报数据。
  现实中大家看到谷歌、百度和手机APP的预报不一样,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在互联网时代,境外的一些气象相关企业也会做中国的天气预报,通过网页、APP进行传播,在预报参考的数据和预报算法上与国内有所不同,预报的结果会有一些差异。二是各级气象台天气预报的时空分辨率一般精细化到5公里、3小时。国内的一些公司希望提供更贴近用户的基于位置的气象服务,会基于气象台的天气预报,设计一些算法,针对用户所在位置的天气做出更精细的天气预报,以提升用户体验。在时间上也会考虑提供更细化的服务,比如10分钟的天气预报。
改变,才刚刚开始
  当降雨量达到阈值,气象
“智慧”气象,解密风云变幻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气象
世界气象日:智慧气象与它的好搭档
  “云计算”是天上的云也会计算吗?    气象
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整体居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气象报记者贾静淅 李一鹏报道  3月13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