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7%受访者期待加紧打造中国产品认证标准

26.06.2014  11:08

如今生活中,各类产品上的认证标签随处可见,如ISO认证、农产品有机认证等。但最近有媒体曝光,有些认证只要交钱就给发证。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问卷网联合进行的一项调查(3316人参与)显示,在受访者眼中,食品、医药和珠宝玉石三大领域的“认证”最不可信。78.7%的人建议加紧打造中国认证标准和权威认证机构。

61.9%受访者购物时会注意商品认证

调查显示,61.9%的受访者在购物时会注意商品上的认证。55.7%的受访者对时下通行的产品认证表示信任,17.8%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不信任。

在人们眼中,哪个领域的“认证”最不可信?调查显示,受访者信任度最低的是食品领域(60.6%),其次是医药领域(43.5%),第三是珠宝玉石(33.1%)。其他是:玩具(25.5%)、建筑领域(23.9%)、快速消费品(22.3%)、旅游领域(20.2%)、服务领域(19.5%)、环境领域(17.3%)、电气领域(15.8%)、交通领域(14.3%)、企业质量管理(14.2%)、能源领域(13.8%)、特种设备领域(11.4%)等。

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王丹虹,平时在购物时很关注商品的认证情况。“市场上三无产品很多,认证减少了消费者的筛选工作,让购买者更放心。”但几年前的奶粉事件,让她一度对有关认证产生了不信任。

艾峰(应采访对象要求化名——编者注)曾在质量监督检验机构担任法律顾问。他指出,药品、食品、珠宝等领域的认证乱象最为普遍。不太为普通消费者熟知的特种设备领域,也存在这一问题。

电梯安全事故频发的根源,一定程度就出在质检认证程序上。”艾峰介绍,电梯有两种认证,一为出厂质量认证,检验合格会贴上相应标签;另一种是电梯安装好之后每年的年检认证,由质检院的特种设备所来检验。后一项认证正是众多单位花钱做手脚的重点目标。

武汉大学竞争法与竞争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孙晋教授认为,虽然我国《认证认可条例》第六条明确规定:“认证认可活动应当遵循客观独立、公开公正、诚实信用的原则。”但是由于制度本身欠完备且执法不严格,更因为社会道德滑坡和商业道德沦丧,导致目前有些认证违背了法律规定的基本原则。

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志云认为,产品认证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建立信任的桥梁,意义重大。产品认证让缺乏专业知识的普通消费者对产品有了初步认知,也能促使企业努力达标。用钱认证现象是损害认证行业权威的最大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