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高招制度莫忽略了城乡差距

19.12.2014  13:31

  日前,教育部公布两个国家考试招生改革配套方案。其中之一是,明年起高中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分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5项,中学必须真实记录学生3年表现,高校逐步以此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

  高考唯分数论和一考定终身弊端重重,亟须改革。今年9月,国家发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整体方案,这在我国教育改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现在教育部发布的两个配套方案,就是对国家方案的具体落实。而通过建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有望打破高考唯分数论和一考定终身,让素质教育真正落地生根。

  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的意义无须赘述。人们最关心的是,评价能否做到公平公正,能否杜绝弄虚作假。这确实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因为,诸如思想品德、身心健康等属于软指标,没有硬杠杠,难免见仁见智,这给校方留下了很大的自由裁量空间,容易诱发弄虚作假、徇私舞弊。如何防范这一现象,需要更详细、更可操作的制度设计。否则,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就会兴一利、生一弊,结果可能会违背改革初衷。

  更重要的是,教育部门应关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城乡差距问题。众所周知,目前城乡教育存在鸿沟,这反映在教育投入、教学设备、师资力量、教学手段等各个方面。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为例,城里中小学有条件开设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课程,城市家庭也有能力送子女上各种艺术特长班;可在广大农村地区,很多学校无力开设这些课程,很多家长也没钱满足孩子上特长班的需求——不仅没钱,很多农村学生放学后、放假时还要帮家里干农活呢。如此一来,农村学生在艺术素养评价方面肯定要落后于城里学生。显然,这种落后并非农村学生天赋差、不努力等原因,而是农村教育条件差等客观因素造成的。那么,在学生艺术素养评价时,对城里学生、农村学生同等对待,显然就有失公平。

  实际上,这种城乡不公早已显现。比如在高考加分中,农村学生由于普遍缺少各种特长,往往与之无缘;在高校自主招生中,农村学生也总是在与城里学生的竞争中败下阵来。目前高校中农村生源比例低,其实与高考加分、高校自主招生有着一定的关系。农村学生其实也有城里学生普遍缺少的素质,比如能吃苦、生活自理能力强等等。可问题是,目前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城里学生为本位,会唱歌、跳舞、绘画被认为是素质高,会干活、能吃苦却没有这样的评价。坦率地说,城乡教育、城乡学生各有特点,我们不能以城里学生的特点为标准,去要求农村的学生。也就是说,既然要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并将这一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那就应该正视城乡教育鸿沟,在制度设计上充分考虑到城乡学生的不同特点,兼顾城乡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