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讲述“福州地标”故事:历史是最好注脚
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三捷河沿岸风光。
福州日报10月20日讯(记者 孙漫)城市地标,代表着生活这座城市的人们共同的心理与文化认同。近年来,榕城建成区面积不断“壮大”,建筑楼宇不断“长高”,海峡会展中心、海峡奥体中心、海峡文化艺术中心……一批新建成或正在建设的地标,与三坊七巷、上下杭、烟台山等“老”地标交相辉映,穿越历史的尘烟,传统与现代对话,共同展示榕城新气质、新风采。
昨日,记者找到两名深谙几十年来榕城发展变化 的“大咖”——福建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严龙华,福州日报资深摄影记者杨婀娜,听他们讲述关于“福州地标”的故事。
历史是福州地标最好的注脚
(采访对象:严龙华,系福建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总院名城工作室主任)
“城市地标具有强烈的独特性与不可复制的唯一性。”一提及地标,严龙华就打开了话匣子。他说,地标可以是大型公共建筑,也可以是巨型构筑物、自然物,或是历史形成的整体景观结构、公共空间。
三坊七巷光禄坊、上杭商业街区、烟台山景区重构及修复,这些充分体现福州个性化气质的作品,皆出自严龙华之手。作为勘察设计大师,他主张把工程项目上升到艺术层面,将现代建筑融入城市历史和自然文化,努力让其成为特色地标。“现在的福州,名城保护已从单个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区)保护、片区特色风貌区塑造,拓展到整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整治,特色地标逐渐彰显。”严龙华说。
海峡奥体中心。
严龙华介绍,在“福州地标”的塑造上,尤其要以历史为魂。除了大家熟知的三山两塔,通过安泰河整治与历史情境再塑,使三坊七巷、朱紫坊两个历史文化街区成为有机整体;随着朱紫坊街区保护整治不断推进并向东南延伸,与于山历史文化风貌区融为一体。与乌山乌塔相呼应,规划拟修复于山定光寺及其东麓街区,恢复白塔与街区历史关联。
“城市传统中轴线南端的城南滨江历史城区也不可忘记,我们将其整合为‘二山二岛二街区’近现代风貌特区,包括大庙山、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与苍霞、台江历史建筑群及烟台山历史文化风貌区、中洲岛、江心岛。”严龙华说。
严龙华向记者描述了福州未来的城市图景,“以民国时代老地图为蓝本,以历史街巷为肌理,整理历史城区路网、水网脉络,逐条制定保护整治方案,串合织补成细密网络,整合各文物点、历史地段及城市社区。提供一种穿越城市的旅行网络,通过连续动态体验,感受不同地标的历史意义,如史书般阅读与探索城市。”严龙华告诉记者,他和许多致力于福州城市建设的设计师有着同样的梦想,希望让重建城市气质的艺术努力变成战略行动,由此建构福州城市整体景观特色,让福州整个城市历史成为一个地标。
1986年,福州乌山路看双塔。杨北钊 摄(杨婀娜 提供)
用相机留住福州记忆
(采访对象:杨婀娜,系福州日报资深摄影记者,2009年9月退休)
1986年进入报社,拿起相机,成为摄影记者。从那一刻起,杨婀娜就与城市高楼结下不解之缘,从最开始需要站在梯子上寻找“制高点”,到如今已让她目不暇接的高楼大厦,30年间,她的相机,记录了不断“长高”的榕城。
“刚工作那会,福州全市的高楼才20多座。”杨婀娜笑着说,那时候9层的邮电大厦、7层的华侨大厦,都是她和父亲共同的回忆。“我从小就爱爬楼,跟着喜欢摄影的父亲一起,也爱上了拍照,从镜头里读懂福州。”东街口的邮电大厦,曾经最让她引以为豪,经常介绍给远道而来的亲戚。和许多“老福州”一样,在她心里,那就是当时当之无愧的城市地标。
一张有30年岁月的老照片,杨婀娜至今留存,那是她和父亲一起,爬上当时福州饼干厂的顶楼拍摄的乌塔、白塔片区,虽然是低矮略显破旧的成片民房,但在杨婀娜看来,在照片里,她可以感受“老福州”的记忆。2012年,已退休的她再次爬上附近居民楼的楼顶,“拍照的那一刻真的是非常感慨,变化太大了,夜景灯光让两塔和周围的高楼特别耀眼,原先的棚户区早已不在,简直是天翻地覆。”
2012年7月1日,福州乌山路再看。杨婀娜 摄
外贸中心酒店、五四路电力大厦……为了给城市留下更多的记忆,杨婀娜说,她已记不清爬过多少次多少座高楼,攀脚手架、抓避雷针,越长越高的城市,越来越多的建筑地标,对她来说是无限的吸引,“楼越建越高,闽江两岸的景色也越来越美,我只感觉怎么拍也拍不够!”
如今,为了拍摄不断涌现的建筑地标,杨婀娜还有了新“武器”——航拍器。“城市在进步,科技也要进步嘛。”杨婀娜笑着说,航拍器是同样从事摄影工作的儿子介绍购买的,轻巧美观,携带很方便,随时想拍就拍!杨婀娜说,现在她家最多的就是记录福州各个时期的照片,她会一直拍下去,作为一份宝贵的记忆,留给自己,也留给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