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我省数所高校的校训故事
校训的历史悠久。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朱熹在岳麓书院讲堂大书“忠孝廉节”四个字,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实体校训。近代以来,“校训”一词从日本传入中国,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校长)提出了“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校训,这一般被学界当作中国人自己的第一条名副其实的校训。
校训是一所学校历史积淀的文化精神。大学校训更是以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大学文化精神之魂,以无形的控制力、感染力、凝聚力,把握着办学方向,弘扬着大学精神,陶铸师生灵魂,传承大学文化,在大学文化精神的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校训是大学对其自身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和大学精神高度凝练的符号表征和个性表达,它就像一把钥匙,可以开启一所大学在风雨成长路中淬炼沉淀的文化基因密码。
在这开学季即将到来之时,将向准大学生们、读者们,讲述来自我们福建的数所高校的校训故事。
厦大校训(厦大档案馆供图)
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自强不息”语出《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则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陈嘉庚指定四个字 第二任校长补了四个字
九十多年风雨历程,历经经济危机、八年战火洗礼,厦大学子将八字校训融入血液。
厦门大学美丽宁静的芙蓉湖畔,立着八座石碑,每座石碑上皆刻有一个字,连起来便是厦大的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年复一年,不知多少年轻的身影曾在这里沉思,多少鲜活的面孔曾在这里留影,又有多少厦大学子自五湖四海而来,让这八个字融进自己的血液中,再各奔东西。
1921年开学式上悬挂四个大字——“自强不息”
时间回到1921年4月6日厦大立校那天。
开校式演讲台中间,悬挂的便是陈嘉庚指定的四个大字——“自强不息”。而“止于至善”则是第二任校长林文庆到达厦大后提出的,后来厦大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定为校训。
翻阅古典,“自强不息”语出《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指自觉地积极向上、奋发图强、永不懈怠。而“止于至善”则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指通过不懈的努力,以臻尽善尽美而后停止,也就是说不达到十分完美的境界绝不停止自己的努力。
对于这八字校训,厦大现任校长朱崇实将其解释为“不懈努力,追求卓越。”朱崇实曾说过:“厦门大学的目标就是办成一所在科学、在民主、在多种先进的思想和文化潮流中都能够站在前列的大学,一所能够源源不断地为社会提供最先进、最符合社会需要的各科人才的大学。”回顾历史,厦大已培养了卢嘉锡、张克辉、谢希德、陈景润、何宜慈、黄保欣、黄克立等杰出人物。
没有资金,陈嘉庚宁可“出卖大厦维持厦大”
在“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陪伴下,厦大已走过了九十多年风雨历程。
20世纪30年代初期,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下,陈嘉庚的企业遭遇惨重打击。有人劝他削减汇给厦大的经费,但他回答:“我吃稀粥,佐以花生仁,就能过日,何必为此担心。”之后,陈嘉庚以“出卖大厦维持厦大”的感人之举支撑厦大,直到1937年无力支持,才将厦大无条件献给国家,厦门大学因此由私立改为国立。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战火延至厦门,为不中断办学,厦门大学举校内迁闽西山城长汀。厦大管理学院老教授葛家澍曾回忆,在长汀,学校的条件极为艰苦,山城没有电灯,师生的教学、生活都受到影响,校长萨本栋便把他的专用汽车的发动机拆掉,改装成发电机,为大家供电照明。
战火纷飞的八年中,厦大师生自强奋斗,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教学,获得了巨大成就。在1940年和1941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举办的首届和第二届全国专科以上学校学业竞试中,厦门大学均列第一。国民政府教育部全国通令嘉奖,厦大由此被誉为“南方之强”。厦门大学的规模也从9个系发展到15个系,学生从刚到长汀的196人增加到1000多人。当时来中国考察高等教育的英国学者,看到厦大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坚持下来并不断发展,感到非常震撼,称赞厦门大学为“加尔各答以东的第一大学”。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亦称厦大为“东南最高学府”、“国内最完备大学之一”。
校训激励下,厦大新老学子“不断进取”
大家所熟知的数学家陈景润是厦门大学建国后的第一届毕业生。在非常艰苦的环境下,陈景润顽强拼搏、勇于攻关,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走上了攀登科学高峰的道路。他在1966年发表的论文《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至今仍是“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最好结果。中科院院士、数学家杨岳说过:“尽管陈景润的成长道路布满荆棘,遇到很多挫折,但他始终把目标放在数学上,坚持不懈。”作为厦门大学永远的骄傲,陈景润用自己的一生努力践行着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也激励了无数的后辈人。
今日,厦大人仍在不断丰富“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精神。2013年起,厦大开始在每年的校庆大会上颁发“嘉庚奖章”。而新设的嘉庚奖章,为厦门大学学生最高荣誉奖项,迄今为止已有3名学生获此殊荣:将自己的学术论文刊登在世界顶尖科学杂志《Science》上的研究生李阳、为陌生人捐了两份造血干细胞的本科生刘倩、科研成果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的博士生朱从青。从这三位获奖者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校训不仅激励了厦大学子不断进取,也教导他们播撒爱的种子。正如校歌所传唱的那样:“鹭江深且长,致吾知于无央;鹭江深且长,充吾爱于无疆。”
福师大校训(图片来源于网络)
福建师范大学:知明行笃立诚致广
“知明行笃”语出朱熹《朱子语类》卷十四:“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立诚”,语出《易经·乾卦·文言》:“修辞立其诚”。“致广”,语出《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百年福师大有个“年轻”的校训
传承与吸纳了每一个前身校的办学理念与教育精神,于百年之际重拟
1907年,清朝帝师陈宝琛创办了福建师范大学前身校——福建优级师范学堂。沧海桑田,百年一瞬。福建师范大学经过一个世纪的风雨兼程,回首百年历程,为经验之积累,传统之弘扬,立其校训曰:知明行笃立诚致广。
福师大文学院教授欧明俊说,知行问题历来是教育领域的重要问题。而“立诚”现今可引申为:对真理、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真诚待人、强调诚信,一身正气、光明磊落。“致广”可引申为:“终日乾乾,进德修业”,努力达到广阔的境界;提倡兼容、宽容,为人才成长提供广阔的天地。
2007年“百年校庆”之际重新拟定校训
福建师范大学是我国建校最早的师范大学之一,前身为福建优级师范学堂。后由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福建协和大学、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等合并,于1953年成立福建师范学院,1972年易名为福建师范大学并沿用至今。
1907年创办的福建优级师范学堂,主要培养中学堂师资,当时的校训为:温故知新,可以为师。而师大前身校之一,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是一所教会女子大学,当时的校训是:受、当、施,强调博爱世人的基督精神。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也是福师大的前身校,是一所专门培育教育工作者的学校,校训则强调教书育人的奉献精神。
经过合并的福师大传承与吸纳了每一个前身校的办学理念与教育精神。从上世纪80年代起,师大拟定“重教、勤学、求实、创新”为校训。历经百年砥砺,福建师范大学逐渐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为了总结经验,2007年“百年校庆”之际,福建师范大学重新拟定校训。
据参与校训制定的师大图书馆馆长方宝川和文学院教授郭丹介绍,从开始征集,到最后敲定,期间用时一年之久。“在距离百年校庆开始前一个月,才最终确定了我们现在的八字校训。”方宝川说。“知明行笃 立诚致广”被谨慎而庄重地挑选出来,作为百年历史长河中,最能代表师大人前赴后继,一脉相承的宝贵精神。
数不胜数的“师大人”以身践行“知行相辅”
秉承校训,“师大人”做到知与行统一。
1940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前身)物理系的林兰英,出生于“重男轻女”的家庭。她冲破封建阻力,成为当时屈指可数的“女大学生”,并于1944年任教福建协和大学。之后,本着“至广阔高远之境界”,林兰英远涉重洋到美国留学,成为宾西法尼大学建校215年以来的第一位中国博士。“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面对国外种种优惠条件和常人梦寐以求的诱惑,林兰英不为所动。她身体力行地向我们展示了“爱国”二字的分量!几经周折抗争,终于回到祖国怀抱,填补了中国半导体材料的空白。
如林兰英一般以身践行“知行相辅”的“师大人”数不胜数。部分师大人毕业后成为社会精英,而更多的,是在最平凡的岗位中做着不平凡的事业: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随处可见“师大人”的身影……
郭丹认为,好的校训能够凝聚一所大学的精神,彰显办学理念,昭示着自己的奋斗目标。而“知明行笃立诚致广”要求广大学子知行相须,身体力行,不可偏废;立其诚,致其广。所以这条校训完好地体现了百年师大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
如今,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的四座教学楼群,分别命名为:知明楼、笃行楼、立诚楼和致广楼。校内的四条道路也以校训命名。师大学子们每日穿行于“知明行笃 立诚致广”之间,其中的精髓已经深入心间。
诚毅石(感谢集大团委学生记者团叶博超供图)
集美大学:诚毅
校训由陈嘉庚、陈敬贤于1918年3月确定。释义:诚以待人,毅以处事。
“诚毅二字中心藏,大家勿忘!”
集美大学两字校训“诚毅”也源于陈嘉庚,微言而大义
“故今日计划集美全部,宜以大学规模宏伟之气象……”这是90多年前陈嘉庚在建设集美学校时就勾画起来的一幅宏伟蓝图。
如今,这位老人遗愿成真,原先沉睡的土地上崛起了一座进入科学发展快车道的省重点建设高校——集美大学。而当年他为学校定下“诚毅”校训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集大学子,和他留给后人的其他精神财富一样,饱经沧桑,却历久弥新。
陈嘉庚与其胞弟精炼出“诚毅”
中国高校的校训,大多语言精微却意义深远,而集美大学的校训“诚毅”将这一点发挥到了极致,真正做到了微言大义。
在创办集美学校的过程中,陈嘉庚与其胞弟陈敬贤充分汲取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并结合自己立身处世的感悟,精炼出了“诚毅”二字,于1918确立为集美学校校训,同年颁布的校歌中也将“诚毅”作为歌词写入其中,校歌的最后一句为“诚毅二字中心藏,大家勿忘,大家勿忘!”
前不久,得益于独特风格和丰富的精神内涵,集美大学的校训和校歌也被收录进了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百所高校校训、校徽、校歌汇编》一书。集美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林斯丰认为,校训、校徽、校歌是凝聚师生、校友力量的重要媒介,特别是把校训“诚毅”二字融入校歌,运用反复手法突出“中心藏,大家勿忘”之词,寓意更加深刻,体现了陈嘉庚先生的育人思想以及“诚毅”校训的哲学和文化内涵。
嘉庚倾资兴学,是“诚毅”的实践楷模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践行“诚毅”校训,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学校就把“诚毅”纳入学生品行考查标准,让学生有所遵循,知所趋避。
陈嘉庚曾经语重心长地对集美学校的学生们说:“我培养你们,并不想要你们替我做什么,我更不愿你们是国家的害虫、寄生虫。我希望于你们的,只是要你们依照着‘诚毅’的校训,努力地读书,好好地做人,好好地替国家民族做事。”
“陈嘉庚不但是‘诚毅’的积极倡导者,而且是其实践楷模。”林斯丰说,在陈嘉庚的书信里常常见到“诚以为国,毅力锐志”和“诚信果毅”等字句。他曾强调指出:“无论个人、社会、国家事业的发展,全赖‘忠诚信义’四字。”他认为“毅是实行诚的意志”,“但知为人有道德毅力,便是世间上第一难得之奇才”,“世界无难事,唯在毅力与责任耳”。
陈嘉庚曾经谦称自己倡办大学是“绵力有限,唯具无限诚意”,期望海内外同胞真诚协作办好教育。即便是他公司在陷入困境之时,有人劝他停办或缩小学校的规模,他也果断地说:“余不忍放弃义务,毅力支持”,表示“果不幸因肩负校费致商业完全失败,此系个人之荣枯”。林斯丰指出,陈嘉庚有着非凡的毅力,他艰苦创业、倾资兴学、忠贞爱国的伟大一生正是这种顽强毅力的真实写照。
新生入校第一课听校长讲述“诚毅”
秉承“嘉庚精神立校,诚毅品格树人”的办学理念。今年开始,每一个进入集美大学的新生将要上一门名叫“新生学习导论”课程,该课程的第一讲就是校长给所有的学生讲嘉庚精神和“诚毅”校训,介绍学校的历史文化。而早从2006年开始,该校就已经把嘉庚精神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并组织编写出版了专门的教材。
不仅是学校非常重视“诚毅”校训以及嘉庚精神的传承,学生也积极担负起了践行“诚毅”校训和弘扬嘉庚的使命。组建学生义务导游团、组织义务家教活动等实际行动践行。
如今,漫步于集美大学,绵延数公里长的建筑楼群,既有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早期嘉庚建筑,又有入选“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的新校区嘉庚建筑。林斯丰说,正是源于“诚毅”校训的熏陶,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的嘉庚精神在一代代的集大学子身上传承下来,成为很多优秀集大学子身上表现出来的独特气质和品格。
林斯丰说,在去年举办的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学校100周年教育成果展上,集中展示了从数以十万计的各级各类校友中遴选出来的100杰出校友事迹,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诚毅”作为自己立身处世的信条,铭刻心中,终生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