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电视台记者走进警营记录消防员的“水火”生活(组图)

30.06.2014  20:09







  部队是一个“大熔炉”,走进来都会有新的感悟。部队是一个历练青年人成长的大平台,只要你吃得起苦,总能展露你的聪明才智。近日,南平电视台《今晚九点半》栏目记者走进了延平区消防大队,与这里的官兵同吃、同住、同训练,真正的当了一次“消防兵”,感受消防部队的苦与乐。    
      独特的“时装秀”。 来到消防队的第一件事就是换服装,中队干部早已经准备好了一套迷彩服,我们的记者已经迫不及待的想换在身上。穿好之后还特地的到警容镜前照了照,伴随着满意的笑容,开始了一天的部队生活。  
      来到操场的时候,中队官兵正在进行器材装备早检查,记者“战友”迅速加入其中,面对眼花缭乱的器材,充满好奇,拉着中队战士问:“这是干什么的?那个有什么用途?”,以往只有在电视里才能看得到的,今天都能够亲身体验一下,在中队战士的帮助下,真切的感受了一下防化服、避火服和重型防火服,经过一番的折腾,汗水已经浸透了前心后背,显然对消防部队的各种“时装”有了全新的认识,但这也仅仅是一个开始……   
      上午开展操法训练,大家都换上了全套战斗服,当然,我们的记者“战友”也不例外,或许是因为不太适应的缘故,对这身装备已经没有了开始时的“好感”,百米梯次进攻操一个回合下来就只能坐在一旁休息了。听说要换抢险救援服练攻坚技巧,记者“战友”十分欣喜,大概是因为可以减负的原因吧。下午外出跑步,终于换上了记者“战友”最喜欢的体能作训服。一天下来,十来套不同的“时装”,着实给“战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警铃就是命令。 消防部队的营房基本上类似,一楼为车库,二楼为班级宿舍,三楼就是各场室。每个班级都有一个展示板,上面有作息时间和训练计划,时间安排是非常紧凑的,战士们的生活俨然很充实。细心人会发现每个班级门口上方都会有个警铃,这可能就是与其他部队不同的地方。  
      指挥中心接到警情后会第一时间派警到值班室,值班室的接处警终端会自动打印出警单,同时警铃自动想起,广播自动播报警情。中午13点10分,随着三声短促的警铃,战士迅速下床奔向车库,当我们“战友”缓过神走到门口时,战斗车已经驶离了营区。这个时侯“战友”或许理解了消防部队24小时执勤备战的意义,理解了着装登车出警是完全可以在一分钟内做到的,无论是任何时候,包括睡觉。每名消防战士都深知,对于被救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 百炼才能成精兵。 “当兵不习武,不算尽义务;武艺练不精,不算合格兵”。外人眼里消防队员只会甩水带、跑跑步,其他也就没练什么了,记者“战友”也同样有着这样的好奇,我们今天要练点什么,是不是甩水带?当然,铺设水带的项目一定是有的,只不过是结合在百米梯次进攻操中。  
      6月份的天气还不算是很热,如果全套战斗服上身,再背上空气呼吸器,汗流浃背是避免不了的。第一组操作时,记者“战友”在旁边观看,了解操法的用途,操作如此繁琐,为什么不能一步到位?中队干部解释着火场的瞬息万变,水枪阵地也要适时调整,逐步推进,这样才能有效的防止火势反扑,同时保证战斗员的人身安全。第二组操作时,记者“战友”强烈要求参战,由于装备过重,全身湿透了,记者卸掉了空呼,但也只是坚持了一半,操法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中队干部讲述了空气呼吸器等于消防员的第二生命,这才是为什么训练中要佩戴的原因,看似简单的操法,需要队员协同作战,一个人的失误都会影响团队的作战效能。  
      接下来攻坚技巧操法的训练彻底让记者“战友”震撼了,攻坚队员用剪扩器夹乒乓球、啤酒瓶,乒乓球没有瘪,啤酒瓶也没有碎。用无齿锯切灯泡上0.5厘米的钢丝,而灯泡却丝毫无损。记者战友一直惊叹这是如何做到的,手只要稍有抖动就会失败,攻坚队员在救援现场要尽量减小误差,确保救援的万无一失,平时的训练就更为辛苦了,也是经过周而复始的训练,夹坏了数百个酒瓶和乒乓球,配合其他若干辅助训练,才练久了一身本领。  
      消防战士苦中也有乐。大家别以为消防战士的生活是枯燥乏味的,他们的生活一样丰富多彩。除了正常的训练、出警外,部队还为他们安排了思想政治教育课,周末党团日活动和大量精彩的娱乐节目也在等着他们。  
      晚上新闻联播完后,最新上映的国际大片便映入眼帘,对于看电影同志们都是非常渴望的,毕竟每周观看的机会是有限的,不但能够放松一下疲劳的身体,也能愉悦一下身心,让接下来的生活充满干劲。  
      在部队就要严守纪律,时间观念要强,无论是干部还是战士。请销假都要严格落实,出门请假,进门销假,外出时间有严格规定,超过一分钟都不行,否则就会影响到执勤备战。周末集体购物是官兵们最高兴的时候,一是去超市,购买日用品,二是去饭店,换一下口味,尝尝鲜。  
      记者“战友”一天的体验生活很快就结束了,消防战士身上坚韧、顽强、不怕吃苦的品质已经深深地感染了他,与官兵相处,感受到他们身上强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正是了他们的“水火”人生,才确保了闽北地区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