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第十五个记者节 那些年 追新闻的老前辈
今天,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新中国第十五个中国记者节。与护士节、教师节一样,记者节是中国仅有的三个行业性节日,也是一个不放假的工作节日。或许,在许多人的眼中,这是一份风光的、神秘的、刺激的职业,然而只有最亲近的家人和朋友,才能了解在"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无冕之王 这些高大上的关键词背后,这个行业的人们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又背负着怎样的压力。承载青春与梦想,坚持理想和信念,在这个属于我们自己的节日里,今日关注,我们走近几位年轻记者,听听新闻背后他们讲叙自己的故事。
首先要说说观众眼中最神秘的演播室。如今的演播室全是高科技设备,大气上档次。可福建电视新闻主持界的一姐王华伟老师揭秘说,她年轻时当主播,条件可比现在艰苦多了,演播室其实是办公室改造的,没空调没窗户,背景板,就真的只是一块靠在墙上的板;灯光是暖光源,一盏灯就秒杀浴霸;酷暑时节头顶好几个浴霸播音,那滋味就别提了。 再来说说记者最重要的"武器"--摄像机。新闻中心资深记者魏立群老师,当年到电视台的第一份工作是 背 背包机,因为那时候拍新闻用的是分体式摄像机,一个人负责扛着机头拍摄,后边还得紧跟个人,背着20几斤的大背包负责录制。看见中间这根连接线了吗?这一条数据线,就要五千元!还是美金!!!要知道,20世纪80年代初的记者工资只有四五十元!还是人民币!!!后面背包的人要是不小心没跟上前面扛机子那位同事的脚步,把线扯坏了,那可就是1000个月的工资啊。所以老前辈们语重心长的总结了,那时候当摄像记者,不仅拼体力,还考验两个人配合的默契啊。 这位是福建电视技术界的精英范体诚老师,他见证了电视设备的沧桑巨变。在20世纪90年代初,一套编辑设备,就要十几万元,相当于一套商品房;这机房里洋洋洒洒一整排,简直就是一溜联排别墅啊!设备贵,维修费也高,于是当年的技术大神们向厂家订了零部件,对着电路图自己修! 播出字幕系统,也很有趣,注意画面下方这位前辈,他手持毛笔,是在用幻灯片写字的方式,给节目上字幕。用现在的话来说,这就是个人肉字幕机。如今的电视台,全部电脑制作,没加点特效过渡都不好意思拿出来给观众看。
【编后语】
片子里说的这些前辈,都是从业30年以上的新闻老兵,有的现在还活跃在岗位上。我们谨以此片,向前辈们致敬,感谢你们一砖一瓦,为我们垒起了事业的基石;也以此鞭策我们这些新闻新兵,向前辈学习,执著追求梦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