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特别策划】直面风雨的镜头背后

08.11.2016  14:35

【编者按】当台风来袭,人们停工停课时,他们却逆风而行;当雨雪侵扰,人们躲在屋里,他们却冲上街头。

他们用一支笔、一台相机、一个镜头与时间赛跑,提供最及时、最准确的报道。

他们有一个光荣的名称——记者。

11月8日,是我国第17个“记者节”,这是一个没有休息的节日。在福建,有这样一群气象宣传工作者,他们用文字编织着气象工作,用镜头记录着八闽风雨,稿件中的每一个字背后,可能都有你想不到的汗水。他们“不是在采访,就一定在采访的路上。”在这个属于记者的节日里,中国气象报福建记者站的记者和通讯员们通过文字,一起分享“选择”与“坚持”的故事。

 

图为中国气象报福建记者站合影 

快门下的瞬间 镜头中的梦想

喜欢星空,因为一个镜头,一种情怀,一幕惊艳与向往;

喜欢摄影,因为一个爱好,一种职业,一份责任与梦想。

又是一个晴朗的夜晚,独自驱车两三个小时至远离城市光污染的海边,没有绚丽的灯光,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璀璨的繁星。固定好三脚架,架上相机,调整好参数,卡住快门线后,“咔咔咔”的快门声音伴着海浪拍打声,像一首夜空进行曲,在演奏中,一弯银河从东面渐渐升起,星星在相机中留下的轨迹,如同我的新闻摄影历程,一秒一点印迹,一步一个脚印。

 

图为福建省气象宣传科普教育中心宣传部汤珺琳

拍照——摄影

隔行如隔山,从2013年在宣传岗位开始,非专业的我甚至连单反相机的构造与功能都搞不清楚。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只会简单地为一场会议、一个工作画面、一次天气现象按一下快门,拍的照片只能说勉强能用。

按个人的理解,拍照只是拿起相机一按快门就可以。而摄影是一种记录,一种诠释,更是一种表达。当拿起相机时,就要赋予它生命力,将自身的感受以照片的形式展现出来。从拍照到摄影,必须要先有拿起相机的勇气,再做一个有故事的人,然后去表达与诠释。

我开始从“拍照”向 “摄影”迈进,去各大摄影网站学习摄影技巧,购买书籍学习构图和图片后期制作技术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诗说的正是我与摄影的情缘。那段时间,可以说我与相机形影不离,甚至在睡觉的时候都没有离手,终于把它的门道摸清一二,凭借着自己的钻研与探索终于能够驾轻就熟,技艺不断进步。

与一物常相伴,往往新生情愫。宣传工作中,我习惯用相机记录下与气象有关的每一瞬间,一年四季的风景,阴晴冷暖的天气,晴朗之夜的星空,以及单位各种动态等等,将气象百态都定格在画面中,记录天气、诠释工作、表达思想。

摄影——传播

小镜头里蕴含了大智慧。作为一个对摄影有着狂热追求的新闻工作者,我从来不敢忘记自己用镜头去记录事实的使命。当我的第一组星空摄影作品《福建九仙山巅拍摄星空颜值爆表》以图片新闻的形式被刊登在中国新闻网,同时又被各大媒体包括央视新闻微博等转发时,我无比激动。各种对我肯定的评论更是激励着我在摄影路上变得更加坚强与勇敢,也令我多了一份身为记者应有的担当情怀。

今年台风“尼伯特”影响期间,为了第一时间拍摄采访受灾情况,我也顾不上个人安危,只身蹚水到被洪水淹没的福建省莆田市新度镇沟尾村拍摄受灾照片,当时腰以下全泡在洪水中。我当然也很害怕被水冲走或者滑倒,但是看到一幕幕受灾村民焦虑的表情与救援官兵奋不顾身的身影,让我肩负着新闻摄影的使命更加坚定。我毫不犹豫地登上救援冲锋舟,通过自己的镜头记录下台风受灾现场,并第一时间将一组新闻图片传播出去。照片发布后,很多人通过我的镜头了解到了台风的残酷与救援的温暖。通过正能量的传递,为防灾减灾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传播——梦想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诗,在我眼里,女生就应该英姿飒爽,不让须眉。虽然我是女生,但我觉得自己并不比男生差。经常与“长枪短炮”相伴,背负着几十斤的拍摄设备,早出晚归,登山涉水,凭借着这份热爱,大胆执着地去追寻。

经过努力,我的新闻纪实摄影作品《救援行动》与艺术摄影作品《浩瀚星空》在2016年上海国际摄影节暨上海第十三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中入选;新闻摄影作品《平潭古厝与风力发电田和谐共存的美景》被评为2015-2016年“杜邦杯”全国环境好新闻十大优秀作品……我很清楚,奖项对于我而言只是一种鼓励,并不是最终目标。但是目标在哪?梦想在哪?是现实束缚了自己,还是梦想束缚了自己。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迷茫中,我有幸成为“华风杯”全国气象摄影大赛特邀导师——国家一级摄影师黄成江老师的学员。黄老师曾教导我:“热爱,是做事情做事业内在的驱动力;喜欢,是坚持不懈的加油站;独特,是摄影作品的感染力及个性。”这句朴实的话语揭示了“摄影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哲理。

摄影,是一座沟通当下现实和未来梦想的桥梁。而照片本身并不会散发什么能量,产生并传递能量的是人们的内心,只有拍出“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摄影作品,才能触及内心和灵魂,才能不被当下五光十色的图片所吞噬。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不仅仅要敢于探索,勇于将真相展现传播,更要保持着自己积极向上的能量,用镜头、用心灵、用梦想去记录那些重要的瞬间。因为这个瞬间就是我们内心深处那最最真实的渴望。(宣教中心汤珺琳)

 

  长长的路  慢慢的走

   “当你看不到我们的时候,我和新闻在路上;当你看到我们的时候,我和新闻在纸上。

背着相机独自走在凌晨三点钟的乌山上,伴随着呼啸的风雨,脑海中浮现起这样一句话。这个夏天,已经记不得是第几次穿梭在通往省气象台的山路上。夜半时分的山路格外寂静,若不是有风雨声陪伴,多少让人有些心生恐惧。狂风暴雨下的山路湿滑难行,就像新闻之路也并非一马平川。

 

图为福建省气象宣传科普教育中心宣传部王婧

   快—— 跑在时间的前面

   转眼,在记者岗位上摸爬滚打也已经一年有余。去年我在秋季入职,恰好躲过了台风肆虐的季节。而今年台风可没有对我手下留情,“莫兰蒂”的余威尚未过去,“鲶鱼”等后续的台风又已经蠢蠢欲动,一个接一个的台风让我措手不及。

   “快一点再快一点。”这是我在台风应急期间最常听到的一句话。作为一个“拖延症患者”,新闻的时效性一直是我在工作中必须努力克服的首要难题,也让我从中吸取了不少教训。台风期间,我们要时刻紧盯最新的情况,对于台风动态的更新更是一分一秒都不能耽误。在登陆的时间范围里,我们常常无法安心吃顿应急餐,彻夜的通宵加班也成了家常便饭,只有在第一时间发出登陆稿后,才是我们可以稍微松口气时候。整个过程让人紧张、惆怅和疲惫,但确保消息第一时间见网、见报却是气象宣传工作不容改变的一条“铁律”。

   准—— 锤炼一双深邃的眼睛

   会写字的人,不一定能成为一名好记者。因为,新闻报道不是信手拈来的语句,也不是抒情华丽的辞藻,而是对新闻事件的真实反映,是经过对文字的精心锤炼,将思想和观点隐藏在客观事实中的绝妙诠释。

初出茅庐时,对记者真正的含义并不那么了解,更多是满腔的热血,盲目地仰慕记者的光辉与自由。然而,越做下去,越感觉新闻工作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在省局轮岗的几个月里,我深刻体会到记者肩上所担负的职责和使命。作为气象部门的“喉舌”,我们的一字一句代表的不仅是我们自己。前辈们在审稿时对每句话、每个词的修改和雕琢也让我越发感受到自己的不足。一位同行对我说,“这一行做得越久,经验越丰富,就越看出自己的水平与顶峰的差距。”新闻记者不应该是简单的记录者,而应是一个善于交流的访问者,反应敏捷的运动员,思想深邃的哲学家。要锤炼一双敏锐而深邃的眼睛,我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狠—— 女生更应该对自己狠一点  

   在新闻行业里一直有一个“潜规则”,那就是女生当男生用,男生当骡子用。果不其然,宣传部里的女生个个巾帼不让须眉。“尼伯特”和“莫兰蒂”台风期间,同事汤珺琳背着“长枪短炮”第一时间来到台风登陆地拍摄采访受灾情况,蹚水、追风都不在话下。参加人工影响天气竞赛时,同事郑彬扛着庞大而沉重的拍摄设备奔走,捕捉活动中的每个细节。因此,我也没有理由对自己放松要求,更应该运用女生敏感的特质,挖掘新闻事件的内在本质,写出打动人心、引人深思的文章。

   记者节又到了,我们仍然忙着采访,忙着写稿,来不及仔细回味,也来不及好好庆祝。在新闻这条路上,从入职到入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蜕变过程也许漫长艰辛,一步一个脚印,总会看到收获。(宣教中心 王婧)

 

 

坚守,因为有价值

今年七月告别校园生活,伴随着对气象宣传工作的期许和些许困惑,我走进了福建气象,然而入职的第一周就遇上了今年第一号台风“尼伯特”让我措手不及。学生时代,我眼里的台风基本等同于“放假”和“降温”,如今投身气象系统才发现,台风意味着“战斗”和“忙碌。

 

图为福建省气象宣传科普教育中心宣传部谢玉丽

尼伯特”来临前夕,我和同事一同驱车前往宁德三沙雷达站,捕捉气象部门防御台风的准备工作。上岗第三天就出差,觉得十分新奇,但是一趟行程下来,让我对气象人的工作有了不一样的感触。

宁德三沙雷达站位于宁德霞浦县三沙镇花竹村山顶,上山的道路异常陡峭颠簸,加上之前强降水造成的部分滑坡,连走路都觉得容易摔倒,更别说开着车还带着四五个随行人员和雷达站工作人员一周的食粮。为了保障台风期间的气象观测数据准确无误地传送到预报员手中,作为一线气象工作者,他们必须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与猛烈的台风对抗,哪怕是在周围一片荒凉的山顶上“闭关”一星期。我想,坚守,其实是一种责任。

当基层台站的工作人员在监测雷达,检查发射机工作状态和确保发电机有油有电时,省局大院里的会商室灯火通明,预报员们连续几个通宵奋战在预报一线。“省局启动Ⅳ级响应”、“将应急响应级别提升至Ⅱ级”、“迅速贯彻落实省委尤权书记讲话精神,全力防抗台风’尼伯特’”、“台风’尼伯特’在泉州石狮登陆”等有关省局做好气象服务的信息,宣传部以最快的速度对外发布。我想,坚守,也是一种担当。

如今,我已投入工作四月有余。从刚开始的慌乱和忐忑,到现在的逐步适应,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我记得第一次拍摄新闻照片的紧张,记得第一次发布稿件的忐忑,也记得第一次稿件被气象报采用的欣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面对未知的风雨,我将坚守,因为有价值。(宣教中心 谢玉丽)

 

当“工作”变成一种“兴趣

成为气象局办公室一员的5年时光里,宣传报道是工作之一,毕业于国贸专业的我展开了弃商从文的道路。爸爸还打趣我说,“有时候的梦想就是作一名记者,现在虽不完全从事,却颇有几分味道。网站上,报纸里,偶尔还是可以看见名字出现的。

 

图为漳州市东山县气象局沈坤玉

   作为气象工作者,刚开始确实很懵懂,不要说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无法运用上,“极大风”、“最大风”、“风速”、“风向”等专业的气象术语经常让我分不清东南西北,更谈不上写作。记得第一次独自写通讯,便是13年中秋节强台风“天兔”来袭,又恰逢天文大潮,局领导彻夜未眠和工作人员一起坚守在防抗台风一线,并多次奔赴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汇报最新动态,还带队冒雨抢修自动站,而我则连续几个小时不曾离开电脑,一遍一遍校对预警内容和人员名单。为了记下气象人员防御台风时的身影,完成稿件时单框架思考就用了一两个小时,为求得一个合适的句子、恰当的词语推敲十多分钟。“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那时候,感觉自己真的能和古人相通。而陆游的“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是我当时最真的写照。

唯有情怀能动人”——这是一位前辈指导写作的意见。形式或许很多,但都离不开有效信息的传递,展现新闻人物和事件不为人知的真实侧面,带来人文的温情、安静的力量。在许多人看来,气象工作者就是发发天气预报、天气预警信息等,枯燥而无味。其实它是做好防灾减灾的关键工作之一,特别是灾害性、关键性的天气预报,关系到生命财产安全问题和生产建设的顺利发展,责任重大。而大多数人看到的只是最终的预报结果,不曾想他们在启动应急响应时,在加密观测的基础上,精准预报、及时预警,还要通过短信、传真、LED、网络等多种方式告知相关部门和群众,重大天气过程时还联合海洋渔业农业等部门开展直通式服务,顶着狂风暴雨前行中的他们的身影是我记忆中不可磨灭的印记。而记录和宣传则是我表达敬仰的方式。

这个女人不要命了。”这是15年“莲花”来袭时,单位同事发布在朋友圈里的一段小视频。视频中的我离海岸仅有一米之遥,巨浪俨然下一秒似乎将要把我吞没,就连码头管理员都过来规劝不可再多停留或是再往前:“小小的一个女娃也不知道是什么力量敢凑那么近,赶紧拉她回来!”而拍到台风过境时的惊涛骇浪后的我一抹那不知道是海浪还是雨水的脸,急忙赶回单位后第一时间将最新信息发布出去。

苏迪罗”台风登陆福建前夕,气象、海洋与渔业局、铜陵镇政府和城关边防所共出动10多名工作人员,作为唯一一名女性,登船时,海洋渔业局执法中队的副队长小军曾劝阻:“快艇不安全,而且要在海上好几个小时呢,没关系吗?”想起之前坐船颠得我吐的七荤八素的经历,犹豫不决过后还是坚持拍摄第一线资料,登船入渔排,记录下气象工作人员向渔民、养殖户发放《台风紧急警报》、广泛宣传防范台风注意事项的瞬间……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这是对记者的评价,而我却想借用飞天周刊一个年轻的实习记者曾写过让我肃然起敬的一句话:喜欢这分艰辛,尊重这分使命,所以固守这分责任。 5年的时光或许漫长,但又转身即逝。倘若问我是什么支持着我坚持做气象工作到现在,我想那就是在时光里慢慢对这份职责的热爱,用真心去做,让工作变成一种兴趣,宣扬气象人精神的兴趣。(东山县气象局 沈坤玉)

 

在气象报道的路上不断成长

犹记得在我入职的第二天就接到了第一个新闻报道任务,内容是推进乡镇气象服务建设工作,只要写一个短消息即可。跟同事了解完情况后说实话有点“蒙圈”,专业的短板、言语的枯竭让我百般纠结之后只得勉强“”了一篇干瘪的报道,内心忐忑地交给分管领导修改。领导并没有直接批评我,反而逐句不当的词句和缺漏的内容分析给我听。在报道发表后领导豪不吝惜地鼓励我,说我是个有宣传报道潜力的小同志。我十分感谢领导的爱护和鼓励,暗暗下了决心要好好增强报道业务能力。

 

图为漳州市气象局李晓婷

2013年9月,我有幸参加了中国气象报社举办的宣传报道培训,从新闻报道的写作要求、常用新闻体裁的写作重点和方法到新闻照片的拍摄要求和技巧,把我从新闻报道的“门外”领到了“门内”。我开始有意识地在气象报道工作中实践,通过不断阅读中国气象报中相似题材的报道,积极同报社编辑沟通宣传题材,在屡投不中中慢慢摸索,终于在气象报上发表了一个“小豆腐”块短讯。

当我卯足干劲写新闻短讯的时候,我的领导告诉我不要满足于在气象报上发表短讯,可以大胆尝试撰写长篇的亮点工作报道。在领导的激励下我尝试投出第一篇工作通讯,然而并没有得到编辑老师的认可。我没有气馁,细细向编辑老师询问问题出在哪,要从哪几点进行修改,按照编辑老师的建议我对报道进行了全面修改,当第一篇工作通讯发表的时候,我感受到了单位亮点工作被广而告之的成就感和气象报道的快乐。

感谢每一次成长路上领导的指引和鼓励,我将积极适应新形势下气象宣传要求,在气象报道岗位上不断成长。(漳州市气象局 李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