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亲历“新生儿资助”诈骗 提醒:莫贪小便宜
原题:亲历“新生儿资助”诈骗
新华网福州5月15日电 14日下午,记者接到一个显示地址为江苏南通的手机电话。“请问,你是沈汝发先生吗?”对方用不甚标准的普通话说。我说是。随后,他在电话里详细报出了本人爱人姓名、孩子姓名等所有信息。
“请问,你有没有收到国家拨款的新生儿补助500元?”
基于他了解本人详细信息,记者如实回答:没有。
记者问:“你是哪里?”
他说:“我是江苏的计生部门工作人员。你可以与财政局联系领取补助。”随后,他给了记者一个010开头的固定电话号码和我孩子的编号。
记者顿时心生疑窦:“哪里的财政局,怎么是010开头?”他说,这是国家财政局的电话,全国联网。
上网一搜,果然是骗局。
记者随后联系,对方假装问我孩子编号,并查询确认有一笔补助未领。
她说:“已经帮你办好了,你告诉一个卡号,直接给你。”
记者随意编了一个卡号。
然后,她让记者带上银行卡,到ATM机,再拨打她的电话,她教我如何办理转账。她还特意提醒:“今天通知的,就必须今天办理,如果没有办理,就过期失效。”
记者问:“我告诉你卡号了,你直接打过来不就行了?”
她说:“我们是国库银行,只有到ATM机前才能办理。”
记者质疑。她又换了一个理由:“你要现场签收,打印凭条,当地计生部门要在上面盖章的。”
如果到ATM机前,按照她的指点操作,那记者银行卡里的钱就转到骗子的账户里了。之所以要到ATM机前,自然是因为银行加强对诈骗的打击,在窗口办理,很容易被工作人员识破。
在记者停留间隙,对方不停催促:“你要不要办,要办快办,很多人在等,不办就没有了。”
记者问:“你是怎么知道我的信息的?”
她说:“我们是财政局,哪里的信息都知道。”
在记者的追问面前,骗子漏洞百出,最后挂断了电话。
骗子的伎俩无非是利用人的贪图小便宜的想法引人上钩。只是记者想知道的是,记者的个人和家庭信息,是如何落到骗子手里的?
避免上当受骗,既需个人提高警惕,更需医院、公安部门等加强个人隐私保护。
(新华网记者 沈汝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