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活力源泉充分涌流
代表委员们表示,创新驱动是福建适应新常态的必然选择。福建要以创新驱动实现产业“凤凰涅槃”,当前最为紧迫的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让一切有利于创新驱动的活力源泉充分涌流。
放手让企业唱主角
代表委员们认为,科技创新的过程中,企业应该唱主角。
“企业对于市场需求是最敏感的。”在厦门钨业公司常务副总裁黄长庚代表看来,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创新才是可持续的,对于产业技术创新,应采取市场评价的办法,科技成果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
代表委员们认为,政府转变职能,要更有利于深化改革和市场机制的发挥。
徐迪委员说:“现在有个误区是,政府总是试图给企业支招。实际上,政府应该关心的是其应该为企业和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有了适宜创新的环境,他们自然就能够发挥主体和灵魂作用,这是企业和企业家的本能。”
黄长庚认为,要集中力量在核心关键技术领域下好先手棋,充分发挥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而政府部门要减少对具体项目、技术和产品的直接干预。他建议,政府不要用条条框框给企业束缚,只需提供一个宽松、公平的环境,其他可以放手让企业自己去做。
改革科技机制体制
要创新,就必须改革科技机制体制,不断创新管理和监管模式。
脱胎于计划经济的科技体制,不尽合理。比如,在资源配置机制上,相对于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集中了较多的资源,但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福建赛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坤明代表认为,一方面,应该优化资源配置,将政策向企业倾斜;另一方面,更需要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让市场需求和价值越大的创新,从源头上配置的资源越多,成果也就会越大。”他认为,对企业而言,科技创新投入往往很大,特别是一些新兴产业基础项目持续时间长、见效慢、风险高,这使得许多企业对科技创新投入的积极性不高。他建议,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给予较长时间的资金支持,筛选有发展能力的高新成果进行产业化或其他方面给予扶持,做到精准支持,集中火力。
企业内部的机制创新同等重要。黄长庚代表说,厦钨已经试水,在激励机制上,科研人员的技术可以参与分享,进入公司团队后,创新要素可以参与分配,以此“留得住”人才。
代表委员认为,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还是要靠产学研结合。而推动产学研结合,尚须细化鼓励科研人员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
郑兰荪委员建议,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要迈出大步伐,尽快明确技术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操作方法,让个人能够获得科技成果带来的大部分收益。黄培强委员还建议,适时对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等进行地方性立法,构建适应科技发展要求的科技法律框架体系。
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国家海洋局海岛研究中心主任、蔡锋代表建议,尽快制定有利于人才引进的创新政策。
搭建协同创新平台
机制体制激励重要,平台创新同样不可或缺。
我国每年产生的科研成果,真正能够转化为产品的只占25%,其中能够形成量产的只有不到5%。原因何在?
“缺乏产学研的有机结合。”黄长庚代表的回答一针见血。
“应建立一批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和基地,聚集企业、院所高校科研信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厦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战略产品研究所所长、张秀兰代表说,政府可以为企业搭建比较好的公共服务平台,利用政府掌握的优势资源,比如高水平的专家、高端精密仪器设备等为企业创新服务。
省政协委员们建议,加快建设由各类商会(协会)、中介机构、产业联盟或龙头企业自发组建、提供技术创新共性服务的市场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上规模、上档次、有特色的重点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产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福建龙溪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凡沛代表建议,发挥行业协会在企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组织共性关键技术的攻关,建立健全行业技术管理团队,帮助企业技术诊断,研究行业发展态势。(李珂 林智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