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有机农业造福民生

26.10.2015  17:49
 

 第四届中国(山西)农博会的开幕,吸引了大众关注的目光,也让有关“三农”的话题热度飙升不少。看得见的,是展会上琳琅满目、色香诱人的特色农产品;看不见的,是农业科研人员与日日劳作于田间地头的农人,在背后默默无闻的辛劳付出。在阳曲县大盂镇大泉沟村,澳大利亚籍的紫琪,就是这样一位致力于有机农业的专职农民。
  听起来十分高大上的“有机农业”,其实并不神秘玄虚。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国内开展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及标准制定以来,它已经走过了二三十年的发展历程。有机农业的显著特征,即是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和调节剂等,而是尽可能地采用作物轮作、畜禽粪肥、绿肥等方式来保持土壤的生产力。紫琪种的庄稼“非常美丽,非常漂亮,散发着光彩”,且口感与众不同,其全部秘密正在于此。

  有机农业带来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它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品质优异,在菜无菜味、瓜无瓜味的当下,的确能够让人“一口吃回三十年前”;它对农业生态环境是友好型、亲和型的,最大程度地保持了土壤肥力,作业方式是可持续的。然而,在以高能耗的石油农业占主导地位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中,有机农业的市场份额还显少得可怜。

  现代化的农业大量使用以石油制品为原料的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它固然以较高的产出提升了农业生产的产量和效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与之伴生的,却是环境的持续污染与损害,资源的过度消耗与枯竭——江河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罪魁之一,就是化肥的过度使用。而另一方面,其生产出的农产品的高农药残留、品质下降,也与日益追求食品安全的消费需求背道而驰,越来越引起人们的警觉和反感。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真希望越来越多的农民能够从高污染、高能耗的农作方式转向到前景光明的有机农业上来,能够“吃的也卖,卖的也吃”。这不只是为造福农产品消费者,满足大众的食品安全需求,对农民自身而言,也将是自利的。虽然从短期看,劳动力投入多、成本较高、产量较低,都是可以理解的“转型”的现实顾虑,但放在较长的时间段内考察,有机农产品的较高售价、实现与消费者需求的有效对接、地力的恢复增长,都将可能使它的总体收益远远高于常规的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是一项长期的、周期性的生产活动,农人只有越善待土地,土地才可能越回馈良多。紫琪7年的有机农业实践,让“地的土质已呈深褐色,腐殖质含量增高,保水能力增强。不用浇地,庄稼都长得很好”便是一个具有说服力的现实例证。是用破坏性的生产竭泽而渔,还是永续性的生产惠及子孙后代,对于广大农民来说,这或者并不是一个特别艰难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