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国宝有新“活法”

09.04.2021  10:51

  2021年仲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武夷山朱熹园,有感而发:“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4月6日新华社)

  文物不只是历史的沉淀、岁月的陈酿,而是铭刻着文化的脉络、记录着文明的传承,是鲜活的、生动的。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发展,就要让文化国宝有新“活法”,让罕见珍贵文物从沉睡中醒来,惊艳世界。譬如今年,我国三星堆“上新”,再次掀起了国内外对中国文物的关注热潮。一时间,全国各地的文博机构纷纷技痒难耐,在网上发起了全国文物的展示大赛,四川晒出了“黄金面具”、“方尊”、陶三足炊器、陶猪;河南接着就秀出了仰韶村遗址发掘出土的类似水泥混凝土房屋建筑材料;甘肃的“马踏飞燕”紧随其后,然后是浙江的“青釉褐彩牛形灯”、陕西的“秦始皇兵马俑”等等,为网友上演了一场精彩的中华文化饕餮盛宴,让人大饱眼福、大呼过瘾。

  近年来,随着《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节目的热播、博物馆文创的火热,文物从冷门变成了潮牌。人们对文物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愈发喜爱,折射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显著增强。据统计,我国现有不可移动文物76.7万处、国有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以及数量众多的民间收藏文物,全国博物馆5000余家。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华文明的血脉传承,是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值得人们骄傲与自豪。

  文化国宝有了新“活法”,才能激发文物热。人们不但从中懂得关注文物、欣赏文物,也会更好地珍惜文物、保护文物。当然,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破坏难以修复,造成的损失无法挽回。让文化国宝有新“活法”的同时,必须注重保护与利用相结合,既要科学利用、活化传承,也要妥善保护、防止损毁。尤其还要把文化国宝中所蕴藏的记忆挖掘出来,用文物讲好中国故事、呈现中国文化,为文物注入时代要义、赋予新的内涵,使更多文物能够“”起来,并长久地“鲜活”下去。

  让文化国宝有新“活法”,是中华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具体表现。我们要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历史文物,充分发挥其资源价值作用,让这些珍贵的历史和文化财富,能够进一步凝聚我们民族的精气神,为推动民族复兴注入更强劲的文化之力。(鼓楼区委文明办 宴阳)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