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常态化防疫助推公共文明养成

14.05.2020  13:51

  孟夏时节,花红柳绿,各地景区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渐次开放,人们也纷纷走出家门,到景区游览赏景。为确保疫情防控与景区复工复产两不放松,各景区在政策扶持下,开展云上直播、实施分时预约、优化景区服务,尽最大努力让游客享受美好风景。(5月13日 新华社)

  春暖花开,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而疫情的考验,则是提升公共文明的契机。疫情期间,养成“文明旅游”好习惯是特殊时期一道保护自己、惠及他人的生命防线。答好“旅游+防疫+文明”的综合题,是一道社会治理题。在常态化防控的阶段,形成的文明习惯,须在持续上用功发力。

  旅游,作为一种文明实践,它让大家在安全出游中承担社会责任。尤其防疫期间,有的游客逐步养成随身携带餐勺和筷子、遵循景区的引导,有序停车排队认证、不随手乱扔、不随地吐痰、保持“一米”社交距离,这些文明行为习惯都值得继续保持下去。游客文明旅游,从业人员加强公共卫生知识学习,酒店旅馆行业对宾馆客房内物品加强消毒处理,餐饮行业开始推行公勺公筷、分餐制,各自在旅游活动中找准自己的定位,逐步养成重塑文明行为的好风尚,才能确保大家旅途更精彩、更安全。

  移风易俗与传统节日结合,有助于破除不文明祭扫陋习。在疫情防控转入常态化阶段,持续用功抓好文明理念的培育,往往能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最佳效果,方能日用不知。以今年清明节为例,“云祭扫”成为新习俗,值得提倡和弘扬。一方面,在网上向革命先烈鞠躬献花、留言寄语,能引导更多孩子们、市民群众缅怀先辈,牢记历史,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另一方面,焚烧纸钱被“”祭扫取代,更加绿色环保和安全,推广手机短信、网上扫墓和家庭追思会等新型祭奠方式,有助于形成文明健康的祭祀新风。

  有了规则意识,文明才能够长久。今年4月份,《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的通过,恰恰说明有法可依,是法治社会的根本,而制度化也是长治久安的基础。该条例将在今年6月1日起施行,推动“讲文明”成为更多市民的新风尚。文明行为有法可依,不文明行为依法纠正、惩处,有利于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实。市民游客自觉遵守文明规定,文明旅游成习惯则水到渠成。

  只有人人高度重视自己在公共场合的言行举止,自觉做文明的践行者,带头宣传文明的各项要求,社会才能形成人人践行文明的风气。如此,文明行为才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方能使万千个体行为、城市精神成为文明的新源流。(鼓楼文明办报送 作者:宴阳)

自律加他律 养成文明好习惯
  记者昨天从市文明办获悉,文明
让“预约旅游”成为文明出行新共识
  “五一”假期,是过去12年来首个五天连休假,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