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垃圾分类成为生活习惯

26.06.2019  06:43

  垃圾因人类生产生活而产生,随着社会发展,产生的垃圾越来越多。如果得不到科学、有序收集分类运输和处理,势必造成环境污染,影响居民身体健康,甚至城市将会被垃圾包围。所谓垃圾分类,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分类投放和分类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它是按照生活垃圾的不同来源、垃圾组成、利用价值以及环境影响等,实施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的行为,从而实现垃圾最大限度的回收利用以及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这看似是小事,实则事关重大。培养居民垃圾分类的好习惯,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通过“四加强”,让垃圾分类成为生活习惯。

  加强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引导。思想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让广大居民充分认识到垃圾分类对个人生活、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才能有效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开展家庭小区垃圾分类,要宣传引导,小区里垃圾清洁员、小区保洁员,让他们充当既是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员、又是废品回收员和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员。通过多种形式,让垃圾分类的观念深入人心,让每一个人知晓并参与进来,在社会上形成垃圾分类的强烈认同和良好社会氛围。

  加强垃圾分类督出检查管理。把健全垃圾分类纳入文明测评体系建设,制定短、中、长期分类规划,招募和培训志愿者,对垃圾分类工作进行宣传和指导,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形成工作合力,将垃圾分类纳入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社区管理的日常工作考核中,主要包括保洁质量、清运数量、人员配备、环境维护、群众满意度等情况,每项内容都设立一个或多个量化指标,采取明察暗访相结合的考核办法,加强监督检查,对问题严重、整改不力的单位进行问责,新闻媒体予以曝光。

  加强垃圾分类制度管理约束。制度保障是行动基础。实践证明,垃圾分类虽然是举手之劳,但要让其成为居民生活好习惯,仅靠宣传教育引导是远远不够的。相应的立法保障是必要且关键的一步。全力推广家庭生活垃圾实行垃圾袋实名制管理,凡不按规定分类的一律不予接收,促进居民生活垃圾的减量化和垃圾处理的良性循环,在法规执行中,要注意明确合适的垃圾分类方式,既不会让市民觉得过于繁琐产生抵触情绪,又要便于掌握和实际操作,鼓励小区市民,参与资源回收工作,减少垃圾产生量。

  加强垃圾分类全程严格监管。辛辛苦苦分好的垃圾,是否最终还是被混装混运,这是普遍担心的问题。推行垃圾分类,除了居民要在源头准确分类投放各类垃圾,还需要实现中端分类转运、末端科学处置。对照国际标准、采用先进技术,确保每个环节都精准到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达到保护环境的最终目的。要大力推动全社会人人动手,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为绿色发展作贡献,开创垃圾分类工作新局面,让垃圾分类真正成为居民生活好习惯,守住的绿水青山,携手共建共享美好家园。 (大田县委文明办,高上钗) 

让垃圾分类“强制时代”开启“文明时代”
  北京、上海、广东、深圳等超大城市先后就生活垃圾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