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噪声污染防治从考试季走向常态化

07.07.2020  16:32

  2020年高考临近,全国不少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发出通知,要求夜间禁止各类施工扰民,让广大考生静心备考,其中,北京市等一些地方还向社会公开了举报电话。其实,近一段时间以来,噪声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公众噪声污染举报甚至超过了大气污染。生态环境部最新发布的今年5月全国“12369环保举报联网管理平台”受理的举报情况就显示,5月噪声污染举报量最大,问题最为突出。(7月6日《法制日报》)

  为确保广大考生在高考、中考期间有一个安静的学习、休息和考试环境,各地纷纷出台规定,展开“降噪”专项行动,包括工地渣土禁运、建筑工地停工、安排专人定点值守,严格控制噪声污染。这种特殊的保驾护航,体现了对考生的特殊关怀,这是应该也很有必要的。但深思一层,为什么要在考试季下这么大的功夫来“降噪”?学生在高考、中考结束后,噪声扰民会不会涛声依旧?能不能让这种“降噪”常态化?

  按照《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居民住宅、文化教育等区域,噪声排放源边界噪声排放限值,昼间为55分贝,夜间为45分贝;商业、工业混杂区域,最大限值不超过60分贝;交通干线两侧区域,不得超过70分贝。但现实生活中,噪声扰民现象屡见不鲜。以今年5月为例,“联网管理平台”受理的各类污染举报中,噪声污染举报最多,占各类污染举报总量的60.1%,超过一直以来居首位的大气污染举报。

  可见,噪声污染防治不能只在考试季,也要让平时的城市回归应有的宁静。从权利保障上说,为广大考生“降噪”当然必要,但是每个市民同样有安心休息的权利。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报告曾指出,噪声污染已成为空气污染之后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如长期受到噪声的干扰,会出现失眠、神经衰弱、视觉疲劳等症状。为何每年只有考试季才有这么短短的几天宁静,而平时的噪声污染问题如此突出?从根本上说,还是法治不给力。平时的噪声防治往往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很难拧成一股绳;高考、中考期间在政府的统筹下,各部门按职能分工履职尽责,从而使得“降噪”取得明显成效。

  因此,让噪声污染防治从考试季走向常态化,一方面,要完善法治规范。据介绍,噪声污染防治法实施已经24年,其间从未修改,更没有配套的行政法规和规章。通过修改完善法律法规,着力解决当前噪声污染防治工作中面临的部门管理职责划分不清、源头防控不足、罚则不明确等突出问题。另一方面,要坚持严格执法。考试季“降噪”之所以成效明显,一条重要经验就是严格执法,如畅通举报渠道,对顶风违法的施工单位,依法顶格从重从严处罚,并计入企业信用平台、纳入“黑名单”等。同时,加强宣传引导,如开车不随意按喇叭、广场舞尽可能把音量调低,让“降噪”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台江区委文明办 付 彪)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