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家书屋增强“献血功能”

20.12.2017  17:13

  12月18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沈阳召开农家书屋全面建设十周年经验交流会。截至今年10月末底,全国有农家书屋58.7万家。10年来向广大农村配送图书突破11亿册。农民人均图书拥有量从工程实施前的0.13册增长到现在的1.63册,增长了10多倍。(12月20日 辽宁日报)

  在行政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农民实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称之为“农家书屋”,它既是一项宏大的惠民工程,又是好事,更是难事。近年来,为了活跃农村文化农民生活,全国各地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把农家书屋纳入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范畴,着力实施这项惠及民生的工程。可以说,农家书屋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了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也体现了各级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农村政策应有的深度和力度。

  但是,由于各地经济生活、文化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加上区域、民族习惯的不同,使得有些地方的农家书屋面临着尴尬的境遇:昔日为广大农民送去丰富的精神素养,提高其科学素质、道德情操和社会公德的农家书屋,如今,在一些偏僻落后的农村,却遭遇了投入多、用之少,农家书屋根本起不到“用起来”、“活起来”的效果,甚至有的农家书屋长期“铁将军把门”,成了中看不用的“花瓶”。

  那么,农家书屋遭如此尴尬境地,归结起来有四种原因所致:一来书屋长时间关闭,或者没有固定开放时间,进不去;二来想借书不知道找谁借,借不到;三来管理图书属义务劳动,管理员没有补贴,积极性不高;四来农家书屋里的很多书籍、杂志,不是农民真正需要的书,配书不是“扯草垫篮子”凑数,村民找不到自个儿想看的书,谁还到书屋来。凡此种种,前来看书的农民就逐渐少了下来甚至干脆“不光顾”了。

  毋庸置疑,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点项目之一,已经受到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实施效果渐入佳境,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因此,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除了加大财政预算,为农家书屋工程提供坚强的财力支撑;搞好岗位培训,建立完善一支懂业务、善管理、负责任的农家书屋管理员队伍;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促进各部门协同作战、互动多赢等相关政策支持、财力支撑和人员保障外,不妨“采摘”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的“1+X”模式,即利用文化站现有的设备和场所,建立了农家书屋、老年活动室、留守儿童活动室,引进一大批图书销售、邮政快递代理、移动、水电业务办理等便民服务。一方面,解决了农民看书难、邮政快递和移动、水电业务办理难的问题,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另一方面,也提升了人气,又增加了经济效益,能够补贴图书管理员津贴,从而让农家书屋真正用起来、“”起来了。

  让农家书屋真正“”起来,必须在保证农家书屋公益性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农家书屋与新华书店、邮政、快递、移动、供电和自来水等公司联合,让农家书屋“摇身一变”,农民“足不出户”就能看书、销书和办理邮政、快递业务及缴纳手机、水电费等,通过一系列经营活动,自觉或不自觉地就能提高农家书屋的知名度和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书屋工程建设的“造血功能”和“献血功能”。(泉州市委文明办 朱波)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