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风文明为乡村振兴铸“魂”

10.06.2021  01:10

  自从今年4月中旬江苏省东台市被确定为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以来,南沈灶镇天鹅村刘明强(化名)、马静(化名)结婚时降低彩礼的故事被当地群众传为佳话,并成为村里树立文明婚俗新风的一个典范。(6月7日 中国青年报) 

  据悉,2019年,家境悬殊的两人相恋3年后准备结婚。只是因为马静的父亲向男方提出要48万元彩礼,而来自农村的刘家拿不出这么多彩礼,顶着“家丑外扬”的压力,他们向村里的红白理事会求助。马父最终不仅将彩礼从48万元降至4.8万元,还将这笔钱随嫁妆一并交给女儿,作为孩子们办养猪场的创业基金。现如今,夫妇俩有了一个孩子,养猪场正常经营,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刘明强感慨地说:“很感谢红白理事会切实为老百姓解决矛盾问题,如果没有理事会出手帮助,我们的婚事可能就泡汤了。

  “天价彩礼”是乡风文明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结婚彩礼就一两百块钱,九十年代达到一万元,现在彩礼都是几十万甚至更多。笔者下乡调研经常听到有人讲,某家的儿子结婚成家了,但是父母成了贫困户了。在农村不乏有人家“一婚回到解放前”的现象,群众迫切希望地方政府尤其村居(社区)像南沈灶镇天鹅村那样,及时成立红白理事会,把农村婚丧大操大办、高额彩礼、铺张浪费、厚葬薄养等不良习俗,纳入基层综合治理体系,旗帜鲜明反对有悖家庭伦理和社会公德的现象。

  说到“天价彩礼”,其实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近年来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特别是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聚焦农村“移风易俗”,要求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加之,去年5月,民政部印发《关于开展婚俗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深入开展婚姻家庭辅导服务,整治天价彩礼、铺张浪费、低俗婚闹、随礼攀比等不正之风。尽管如此,伴随着养老成本越来越高,“天价彩礼”在一些偏僻农村仍存在水涨船高,居高不下,农村小伙“娶妻难”等现象。用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张村乡裴寨社区党总支书记裴春亮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彩礼也水涨船高,家里越贫困的,越要天价彩礼。对一些贫困地区,不仅彩礼翻了番,房子、汽车等也成了结婚标配,大量贫困家庭的婚龄青年找不到对象,或者为了娶媳妇弄得债台高筑,因婚返贫现象比较普遍。

  之所以出现“儿子娶媳妇,爹娘脱层皮”的现象,一方面,有的偏远农村并不富裕,希望通过嫁女要钱,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扭曲的天价彩礼既有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的因素,也与功利、攀比的社会心态有关。实际上,天价彩礼问题是农村社会存在的一个普遍性和顽固性的问题,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进城务工后受城市高消费的影响,以及农村文化建设不充分、引导不到位等,都加剧了天价彩礼这一不良社会风气和消费方式。随着不断发展、不断恶化,近些年来,天价彩礼逐渐成为挡在农村众多男青年成婚路上的“又一座大山”。

  乡村振兴当从乡风文明始。彻底搬掉农村青年成婚路上的这座“大山”,一方面,地方党委政府要把推进文明乡风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项重要的任务,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各部门分工落实的工作机制。要深入研究当前婚丧陋习、孝道式微等问题的形成原因,建立管用有效的工作机制,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要以党风政风引领农村新风,落实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责任,要充分发挥好农村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民法典”“乡村夜话”“大讲堂”“村嫂理事会”的积极作用,适时出台符合宪法和法律精神的“村规民约”,加强制度保障,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实施有效管理。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引导农民群众明辨善恶美丑、树立文明新风。尤其是各地宣传文化部门要借助各类媒体平台,大力宣传索要彩礼的害处和婚事新办的好处,并推广一些地区和家庭的先进典型经验,引导广大农民改变观念,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自觉摒弃陋习,培育文明新风。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摒弃农村以“天价彩礼”为陋习的不良社会风气,推进文明乡风建设,要与当地乡村振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相适应,尊重当地民众的传统好习惯,充分考虑群众习惯和接受程度,既不搞强迫命令,更不能搞“一刀切”。除旧布新、移风易俗,让天价彩礼失去市场,让健康婚俗蔚然成风,让乡风文明真正成为乡村振兴之“”。(泉州市洛江文明办供稿 作者:朱波)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